鹿蹄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鹿蹄草
Lù Tí Cǎo
別名 藏氏蓼
功效作用 搗漿,以新汲水沖服,療痧症。
英文名  
始載於 江蘇植物名錄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出處】 《江蘇植物名錄》

【拼音名】 Lù Tí Cǎo

【別名】 藏氏蓼(《中國北部植物圖志》)。

【來源】 為蓼科植物戟葉蓼全草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直立或斜生。莖四棱形,棱上有倒生鉤刺。葉互生,戟形,長3~9厘米,寬2~7厘米,上面疏生伏毛,下面沿葉脈具伏毛,邊緣具密而短的緣毛;托葉鞘膜質,斜筒形,向外反卷;葉柄有狹翅和刺毛。花序聚傘狀,頂生或腋生;苞片卵形,生短毛;花梗密生腺毛秘短毛;花小,花被5裂,白色,先端淡紅或淡綠色;雄蕊8。瘦果卵形,有3棱,黃褐色。花期秋季。

【生境分布】 生於水邊或濕地。分布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湖北等地。

【功效與作用】 《植物名實圖考》:"搗漿,以新汲水沖服,療痧症。"

【摘錄】 《中藥大辭典》

關於「鹿蹄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