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調養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飲食調養(dietetic care),根據中醫學理論指導人們合理攝食,促進健康、治療疾病的養生方法。

中國古代已積累許多有關飲食調養的經驗,據《中國醫籍考》記載有專門著作40多種,但大多亡佚。現存較重要的著作有元代忽思慧著《飲膳正要》,託名李杲李東垣)著、李時珍補輯的《食物本草》等。此外,養生類書和其他類書中對飲食調養也多有涉及,如宋代蘇軾的《東坡養生集》、元代汪汝懋的《山居四要》、清代曹庭棟的《老老恆言》及一些本草類、醫案類、醫話類等。

原則

中醫學認為食物與藥物一樣,具有寒熱溫涼、補泄滑澀、潤燥升降等性質,因而根據人體狀況取捨食物,是飲食調養的基本原則。如體胖者宜粗、宜蔬、宜少,忌精、忌厚;體弱者宜補、宜精。體偏寒者宜多進溫熱性食品而忌過食寒涼諸物;氣血熱實,易生瘡者,宜食寒涼滑潤食品而忌食辛熱燥澀食物。兒童正當成長發育,食肥飲甘以助其生,但忌性質過烈、過於黏膩之物。婦女經期忌食大涼、大熱、大膩之物,宜食平和之品。

從季節、氣候等環境因素來說,其總的原則是飲食以減其偏盛而助體內陰陽之平衡。地居溫濕環境,宜食稍辛涼、辛燥之品,忌收斂、黏滯;地處高寒,宜食厚味溫熱,忌過用寒涼。春季宜選食助生髮之氣者;冬季宜食甘溫補益忌過用寒涼;夏季宜清淡為主;秋季宜爽滑平和。

內容

飲食調養的主要內容包括食性、食養、食節、食療飲食禁忌等。

中醫學認為食物也有四氣五味、有毒無毒、歸經升降浮沉等不同特點。這與它們的生長環境、生長季節、顏色等不同也有關。如生於南方者性多溫熱,生於北方者性多寒涼,生於高崗、陽光充足者性多溫熱,生於低洼背陰處者性多陰寒。生於夏季者性多溫,生於冬季者性多涼。黑色多能助腎,黃色多可補脾,紅色常能養血,白色常能益肺等,但也不是絕對的,還與其本身特點有關。如食物的五味各有所入,甘多入脾、苦多入心等。花多升發而子多降下。依據以臟補髒的理論,動物的心能補人心,腦可補腦等。

飲食可以益人也可害人,飲食物之性味與人體所需相合則益人。如盛夏多汗而喜飲,綠豆能解暑毒。老人腎氣衰、腦髓減,故應食補腎健腦之品。溫病初愈津液被傷,應選甘涼或甘平而能滋養津液者為好。產婦氣血大虛,亟待恢復,以進食補益氣血者為佳等。(見食養)

飲食不僅果腹,還可療疾去病。如山楂肉積,甲魚、鰻鱺魚可助治療虛勞勞瘵蜂蜜可治便燥,茶葉可辟瘴氣等。病人用藥期間需注意與食物的相和相反,注意不因飲食而影響藥效的發揮。如服用發散藥時,應忌進食收斂性食物;服用清熱瀉火藥時忌進食辛辣、油膩、火烤食品。此外,注意利用飲食以幫助發揮藥力,如用桂枝湯治太陽表證,宜進食熱稀粥以助藥力。(見食療)飲食調養應合理而有節制。一日三餐、一年四季、老幼強弱、婦女懷孕胎產,以及體質之偏盛偏衰,均有合理進食的問題。如老幼宜少吃多餐;妊娠初期惡阻明顯,因挑食而所食不多,中後期飲食漸轉正常,不能恣意過食,也不能刻意節食,要能保證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又不致因過食而致難產

關於「飲食調養」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