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毛菊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風毛菊 | 中藥圖典 |
風毛菊 Fēnɡ Máo Jú |
|
---|---|
別名 | 八棱麻、八楞麻、三棱草、八面風 |
功效作用 | 祛風活絡,散瘀止痛。用於風濕關節痛,腰腿痛,跌打損傷。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溫 |
藥味 | 辛、苦 |
科屬名:菊科風毛菊屬
拉丁學名:Saussurea japonica
性狀:多年生草本
株高:高50-100厘米
花期:夏(6-8月)
耐寒性:耐寒(- 5℃以上)
耐陰性:陽性
分布:分布:我國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在俄羅斯也有分布。
習性:生於沙質地、灌叢、山坡。極耐寒,忌酷熱,喜陽光充足,喜涼爽,耐貧瘠。喜非酸性土壤。
目錄 |
形態特徵
毛菊為二年生草本,植株高30~150厘米;莖直立,粗壯,具縱棱,疏被細毛和腺毛。基生葉具長柄,葉片長橢圓形,長20~35厘米,通常羽狀深裂,頂生裂片長橢圓狀披針形,側裂片7~8對,狹長橢圓形,兩面均被細毛和腺毛;莖生葉由下自上漸小,橢圓形或線狀披針形,羽狀分裂或全緣,基部有時下延成翅狀。頭狀花序直徑1~1.5厘米,密集成傘房狀;總苞筒狀,外被蛛絲狀毛,長8~12毫米,寬5~8毫米,總苞片多層,外層較短小,頂端圓鈍,中層和內層線形,頂端具膜質圓形的附片,背面和頂端通常紫紅色;花管狀,紫紅色,長10~14毫米,頂端5裂。瘦果長橢圓形,長約4毫米,冠毛2層,外層較短,糙毛狀,內層羽毛狀。花期6~8月。
地理分布
生於低山坡、丘陵地草叢中或路旁。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及內蒙古、雲南等省區。
採收加工
於7月左右割取地上部分,除去雜質,晒乾。
藥材性狀
乾燥全草莖為類圓形,粗壯,長60~100厘米,粗者徑約9毫米,棕色,有明顯縱棱,莖上葉痕明顯;質堅而輕,折斷面髓部白色,中空。葉多脫落,完整葉片暗綠色或棕色,長橢圓形或狹披針形,羽狀分裂或全緣,具長柄。全體被細毛。氣弱,味苦。以身干、質嫩、枝葉較完整者為佳。
【性味歸經】苦、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活絡,散瘀止痛。用於風濕關節痛,腰腿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3~5錢,水煎或泡酒服。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
出自A+醫學百科 「風毛菊」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9%A3%8E%E6%AF%9B%E8%8F%8A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風毛菊」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