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重定向自药王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孫思邈畫像

孫思邈(約581~682),唐代醫藥學家,中醫醫德規範制定人。明代以後被尊為藥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自幼多病,立志於學習經史百家著作,尤熱衷於醫學知識。青年時期即開始行醫鄉里,並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他對待病人,不管貧富老幼、怨親善友都一視同仁,無論風雨寒暑、飢渴疲勞都求之必應,一心赴救,深為群眾崇敬。隋大業(605~618)中,曾遊學四川,並在該地煉丹,後隱於終南山,與沙門道宣律師交厚,寫了不少道家煉丹方面的著作。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國學博士、諫議大夫等職,均謝絕。惟於咸亨四年(673)任承務郎直長尚藥局,掌管合和御藥及診候方脈等事務,上元元年(674)即因病辭歸。當時名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皆視他為師。

孫思邈在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中,深感古代醫方的散亂浩繁和難以檢索,因而博取群經、勤求古訓,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編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醫學的發展水平。

孫思邈在醫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傷寒學方面,他將《傷寒論》內容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要方》中。他認為張仲景的《傷寒論》要旨「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並以此三方為綱要,將張仲景的六經辨證法改為按方劑主治及臨床表現特點相結合的分類法。他總結婦、兒科成就,提出應各獨立設科,對後世婦、兒科形成專科有促進作用。他提出的婦女孕期前後的注意事項與現代圍產醫學的內容有不少相符之處。他對嬰兒生長的觀察及護理方法亦富科學內容。在對疾病的認識上,如附骨疽(骨關節結核)的好發部位、消渴(糖尿病)與癰、疽的關係,有關麻風腳氣夜盲甲狀腺腫的描述和治療等都有創見。還倡行了蔥管導尿術、食道異物剔除術以及自家血、膿接種以防治癤病的免疫法等。在養生延年方面,提倡按摩、導引、散步、輕微勞動,及食治、講求衛生等結合,為老年病防治留下了寶貴經驗。

鑒於孫思邈對醫藥的巨大貢獻,後人尊他為藥王。清代孫氏故鄉的五台山被改名藥王山,山上建廟塑像、樹碑立傳,以紀念他的豐功偉績。

小傳

孫思邈幼聰穎好學。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及長,通老、庄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鍊氣、養形,究養生長壽之術。及周靜帝即位,楊堅輔政時,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就。隋大業(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隱於終南山,與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再入峨眉煉「太一神精丹」。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徵召至京,居於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上元元年(674),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

參看

關於「孫思邈」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