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調養治病/面神經麻痹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自我調養巧治病》 >> 神經、精神系統疾病 >> 面神經麻痹
自我調養巧治病

自我調養巧治病目錄

面神經麻痹即通常所說的面癱,醫學上分為中樞性與周圍性兩種類型,中樞性面癱的病根在大腦,常見的為腦血栓形成,其次為腦溢血後遺症,每與偏癱並存;周圍性面癱即是一般所說的單純局部性面癱,是指面神經本身病變或受其周圍組織病變影響所造成的,發病原因較多,如病毒感染神經炎、面部外傷、某些腫瘤術後(如腮腺混合瘤、顱內聽神經瘤)。臨床常見多數病人在面部受冷風后引起本病發生,大多病人是在晨起後發現面部板滯不舒,口眼向一側歪斜,額紋消失,不能閉眼、皺眉。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屬於「口僻」、「口眼斜」的範疇,是由於體虛氣弱,風邪或夾痰,襲入顏面空虛的絡脈,干擾經氣的正常運行,致使氣血漲阻,不得營養筋肉,造成面部經筋失養所致。一般來說,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較輕而易於康復,只要及時採取得當的治療康復措施,就會較快獲愈,反之,若久延失治或治法不當,就不易康復,有的遂成痼疾,而終身遺憾。

(一)起居調養法

由於本病多是在面部吹冷風后發生,所以平時應注意睡覺時應避風而臥,尤其在夏季,不要貪涼吹穿堂風,不要直對風扇吹風取涼。

在發病後要注意保暖,加強休息,不可過勞。同時,必須保持情緒穩定,心理樂觀,一般面癱只要及時治療,都是可以痊癒的。

(二)飲食調養法

由於面癱病人多有嘴歪,病側面頰動作不靈,有的還可影響咀嚼,所以飲食應以半流質為主,應富有營養,易於消化,不可過於油膩,少食辛辣刺激之物以及魚、蝦、蟹等。

荊芥粟米粥:將荊芥穗薄荷各15克,豆豉50克,加水煎,至沸5分鐘,去渣取汁,入白色小米100克熬成稀粥。每日早晨服用,以代早餐。

葛根粉羹:先將葛根晒乾碾成粉,然後用當歸15克,紅花10克,加水煎湯,去渣留汁,待冷作湯和葛根粉調成糊狀。鍋中加水適量煮沸時,將葛根粉徐徐摻入,邊摻邊攪動成薄羹狀,趁熱服用,1日~2次,每次小碗。

(三)藥物調養法

(1)防風川烏麻黃全蠍僵蠶白芷各30克,雄黃15克,共研細末,每服3克,日服3次。

(2)生黃芪30克,赤芍12克,防風12克,當歸12克,蜈蚣2條。每日劑,水煎,分兩次服。

(四)針灸調養法

此法在面癱的康復治療中佔主導地位。

(1)體針:局部取靠近眼部的魚腰攢竹陽白四白,緊貼口鼻的地倉、人中、迎香承漿,以及耳、頰部的下關頰車牽正等穴;加上循經遠取項部的風池翳風,手部的合谷,足部的太沖諸穴。按照局部為主,各部兼顧的原則,搭配成2~3組,每組4~6個穴位,輪換使用,局部選癱側穴位,針以淺刺、斜刺或進入皮內後平刺透穴等方式,平補平瀉,以得氣為度。

灸可用艾灸或艾柱隔姜灸,取癱側局部穴位,以感覺溫熱為限。

上方每日1次者,7天為1療程;隔日1次者,10天為1療程。

(2)電針:限用於面部穴位,每次穴,通電5~10分鐘,以局部肌肉出現收縮顫抖為佳。

(3)皮膚針:以小錘狀皮膚針輕叩陽白、四白、牽正等穴,至皮下紅紫或輕度滲血。

體針、電針與皮膚針,宜於交替進行,不必重複使用。

(五)按摩調養法

以病人自我按摩為主,不拘固定時間,隨時隨地皆可進行。

(1)搓揉法:單手平掌輕輕上下來回或向四周旋轉摩患側面部5~10分鐘,以面部微紅,或有熱感為度。嗣後以棉球紅花油輕拭數遍,稍候待干,再進行健側按摩,搓揉3~5分鐘。

(2)牽拉法:以手掌撫面,或手指捏住口角、眼角的肌膚向外牽拉。

(3)點壓法:以拇指食指、中指的指尖在健側地倉、頰車、四白、絲竹空等穴,作點狀按壓,不時加力,至局部有酸重乃至疼痛感。既可一指點穴,也可2~3指同時壓2~3個穴位,持續3~5分鐘。

(六)其他調養法

(1)外敷療法馬錢子適量,濕調後切成薄片,用18~24片排列在膠布上,貼於患側面部。7~10天換藥1次,此藥可通經絡。該藥有大毒,注意勿食。

(2)塗血療法:以健側口角為界,患側旁開、上下各1厘米範圍內外塗鱉血或黃鱔血一層,待稍干後,再塗一層,約0.5厘米厚後為止。1日1次,兩天後擦去再塗,10天為1療程。

(3)放血療法:適用於病程較短,不超過半年者。在面癱同側耳背部耳輪處找一靜脈,揉耳使其充盈,局部皮膚消毒後,用無菌手術刀或刀片輕輕劃破該靜脈,讓其流血5~15滴,然後蓋上消毒棉球,用膠布貼住,1周1次,一般連做2次,一般連做2次,最多不超過4次。

參看

32 神經衰弱 | 多發性神經炎 32
關於「自我調養治病/面神經麻痹」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