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後疾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腹膜後疾病(retroperitoneal diseases),腹膜後間隙橫膈以下和盆膈以上,腹後壁和後腹膜之間的區域,常簡稱為「腹膜後」。是一個疏鬆組織構成的大間隙,範圍甚大,包含有腹主動脈下腔靜脈交感神經脊神經淋巴管淋巴結,腎、腎上腺輸尿管,以及胰、十二指腸等多種器官和脂肪纖維結締組織。腹膜後間隙疾病指上述組織的病變,但不包括腎、胰等內臟器官的病變。腹膜後間隙組織的疾病和外傷並不少見,又由於間隙伸縮性大,出血感染均易擴散,腫瘤也可長得很大。行腹膜後間隙器官的手術時,可從腹側壁進入,在腹膜外進行。這種不切開腹膜,即不經腹膜腔的手術方法,對消化道的干擾小,並能減少腹腔內感染的機會。如腎切除即有經腹(膜)腔或經腹膜外兩種術式。

腹膜後間隙的疾病有損傷、感染、腫瘤、纖維化等。

目錄

腹膜後損傷

腹膜後器官在腹部創傷時可被波及。腰椎骨折骨盆骨折常引起腹膜後出血血液在間隙內廣泛侵潤,形成巨大血腫,引起腰背痛腹痛,並可導致休克。空腔臟器損傷,如十二指腸和升、降結腸直腸腹膜後部分的損傷,易導致嚴重感染,均應及時處理。預後較好。 一般用非手術療法, 如輸液輸血、抗感染。血腫較大或可能存在空腔臟器損傷時,需行手術治療。

腹膜後感染

不多見。多由腎或結腸等鄰近臟器損傷穿孔炎症蔓延所致;經血行及淋巴途徑的感染(如髂窩膿腫等)較少見。因感染易於擴散,病情較嚴重,有全身感染中毒的症状,並可伴有腰背痛或腰大肌刺激征,如髂窩膿腫時出現髖關節屈曲。診斷性穿刺B型超聲波檢查可協助定位。

腹膜後腫瘤

原發性腹膜後腫瘤並不少見,可來自腹膜後脂肪、筋膜血管、淋巴、神經結締組織,約2/3 為惡性。男女發病率相似,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下。其分類如表所列。因腹膜後腫瘤位置深在,又有擴展餘地,早期常易漏診。腫瘤增長後,可有腹脹及臟器受壓的症状。壓迫直腸,可產生里急後重感;壓迫嚴重者,可出現腸梗阻腎盂積水、腰背痛、會陰痛下肢痛等症状。少數有分泌功能的腫瘤,可引起相應的症状,如嗜鉻細胞瘤可有陣發性高血壓的症状。約90%以上的病人均可觸及腹部腫塊,一般均不活動可據此作出初步診斷。硬而固定者多為纖維肉瘤;軟而大者可能為脂肪肉瘤等。

X射線鋇餐胃腸造影、 泌尿系造影、腹膜後注氣造影等,有助於鑒別腫瘤位置(腹腔內或腹膜後)及腫瘤與胃腸道和泌尿系的關係。腹部平片發現有牙齒、骨骼等結構時,應想到畸胎瘤的診斷。血管造影、B型超聲波和CT掃描,有助於腫瘤定位和分辨屬囊性或實質性。

治療原則為:早期剖腹探查、切除和作活體檢查以明確診斷。對大多數腹膜後腫瘤而言,手術切除是主要的治療方法;放射治療未分化癌惡性淋巴瘤有效。惡性淋巴瘤也可試用化學藥物治療。

腹膜後纖維化

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腹膜後廣泛纖維化,目前認為可能是多種因素造成的,與自身免疫反應、腸道或腺體炎症反應、以及對藥物(主要是治頭痛麥角衍生物)的過敏反應有關。病變部分呈堅硬灰白色的纖維膜斑片,使腹膜後的空腔臟器受壓而發生梗阻,產生相應的症状。輸尿管最易受壓,此時出現腎盂積水;腸管受壓,可出現不全腸梗阻;血管淋巴亦可受壓,如下腔靜脈受壓出現下肢腫脹等。多數病人需手術松解粘連,或作腎造口術、胃腸短路術等,並配合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本病有自限性傾向,可自行緩解,預後良好。

關於「腹膜後疾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