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
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心血管疾病 >> 動脈粥樣硬化 >> 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 |
病理學 |
|
|
1.高脂血症 眾所周知,高脂血症(hyperlipemia)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高脂血症實際上也可認為是高脂蛋白血症,一般以成人空腹12~14小時血 甘油三酯超過160mg/dl(1.81mmol/L),膽固醇超過260mg/dl(6.76mmol/L)為高脂血症。大量流行病學調查證明,血漿低 密度脂蛋白(LDL)、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持續升高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呈正相關。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LDL必須以某種方式修飾後(如氧 化修飾)才致病。近年來,許多學者開始改用純的脂蛋白顆粒進行研究,例如脂蛋白A(Lp(a))是一種混合顆粒,這種顆粒含有特別多的碳水化合物,它通過 影響脂質代謝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目前我國人仍多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食,高碳水化合物膳食易發生高甘油三酯血症。已知高甘油三酯是本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相反,高密度脂蛋白(HDL)可通過膽固醇逆向轉運機制清除動脈壁的膽固醇,將其轉運至肝代謝並排出體外。此外,HDL有抗氧化作用,防止LDL氧化,並 可通過競爭性抑制阻抑LDL與內皮細胞的受體結合而減少其攝取,因此,HDL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2.高血壓 據統計,高血壓患者與同年齡組、同性別的人相比較,其動脈粥樣硬化發病較早,病變較重。高血壓時血流對血管壁的剪應力(shear stress,即血流衝擊力)較高,同時,高血壓可引起內皮損傷和(或)功能障礙,從而造成血管張力增高、脂蛋白滲入內膜、單核細胞粘附並遷入內膜、血小 板粘附及中膜平滑肌細胞(SMC)遷入內膜等一系列變化,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另方面,高血壓時有脂質和胰島素代謝異常。有報導認為,高血壓患者脂質異 常較血壓正常者多見;高血壓患者有高胰島素血症及胰島素抗性(患者對胰島素不敏感,給予胰島素患者的血糖降低不明顯;給患者口服葡萄糖刺激後,胰島素釋放 反應顯著增高)。這些均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發生。
3.吸煙 大量吸煙可使血液中LDL易於氧化,並導致血內一氧化碳濃度升高,從而造成血管內皮缺氧性損傷;煙內含有一種糖蛋白,可激活凝血因子Ⅻ及某種致突變物質,後者可引起血管壁SMC增生。吸煙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強及血液中兒茶酚胺濃度升高,但使不飽和脂肪酸及HDL水平降低。這些均有助於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
4.性別 女性的血漿HDL水平高於男性,而LDL水平卻較男性為低。女性在絕經期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低於同齡組男性,但在絕經期後這種性別差異即告消失,這是由於雌激素能影響脂類代謝,降低血漿膽固醇水平的緣故。
5.糖尿病及高胰島素血症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HDL水平較低,而且由於高血糖可致LDL糖基化及高甘油三酯血症,後者可產生小而緊密的LDL顆粒,這種LDL較易氧化。這些修飾的 LDL可促進血液單核細胞遷入內膜及轉變為泡沫細胞。另外,大量調查資料證明,高胰島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密 切相關。胰島素水平越高,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越高,反之,冠心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較低。高胰島素水平可促進動脈壁SMC增生,而且 胰島素水平與血HDL含量呈負相關。
6.貴傳因素 冠心病的家族聚集現象提示貴傳因素是本病的危險因素。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患者由於 細胞的LDL受體基因突變以致其功能缺陷,導致血漿LDL水平極度升高。已知,至少有20種貴傳性脂蛋白疾病,除FH外,如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 (familial hyperchylomicronemia)(血漿乳糜微粒增高)、家族性脂蛋白脂酶缺乏(familial lipoprotein lipase deficiency)(血漿乳糜微粒增高)、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familial hypertriglyceridemia)(血漿VLDL、乳 糜微粒增高、HDL降低)及家族性聯合高脂血症等。
動脈粥樣硬化 | 動脈粥樣硬化發生機制學說 |
關於「病理學/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