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核苷酸的分解代謝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核苷酸代謝 >> 核苷酸的分解代謝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目錄

食物中的核酸多與蛋白質結合為核蛋白,在胃中受胃酸的作用,或在小腸中受蛋白酶作用,分解為核酸和蛋白質。核酸主要在十二指腸由胰核酸酶(pancreatic nucleases)和小腸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s)降解為單核苷酸核苷酸由不同的鹼基特異性核苷酸酶(nucleotidases)和非特異性磷酸酶(phosphatases)催化,水解為核苷磷酸。核苷可直接被小腸粘膜吸收,或在核苷酶(nucleosidases)和核苷磷酸化酶(nucleoside phosphorylases)作用下,水解為鹼基,戊糖或1-磷酸戊糖:

Gra7dkf2.jpg


體核心苷酸的分解代謝與食物中核苷酸的消化過程類似,可降解生成相應的鹼基,戊糖或1-磷酸核糖。1-磷酸核糖在磷酸核糖變位酶催化下轉變為5-磷酸核糖,成為合成PRPP的原料。鹼基可參加補救合成途徑,亦可進一步分解。

一、嘌呤的分解代謝

嘌呤核苷酸可以在核苷酸酶的催化下,脫去磷酸成為嘌呤核苷,嘌呤核苷在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PNP)的催化下轉變為嘌呤。嘌呤核苷及嘌呤又可經水解,脫氨氧化作用生成尿酸(圖8-15)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謝


圖8-15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謝

哺乳動物中,腺苷脫氧腺苷不能由PNP分解,而是在核苷和核苷酸水平上分別由腺苷脫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和腺苷酸脫氨酸(AMPdeaminase)催化脫氨生成次黃嘌呤核苷或次黃嘌呤核苷酸。它們再水解成次黃嘌呤,並在黃嘌呤氧化酶(xanthineoxidase)的催化下逐步氧化為黃嘌呤和尿酸(uric acid)。ADA的遺傳性缺乏,可選擇性清除淋巴細胞,導致嚴重聯合免疫缺陷病(Severe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olisease,SCID)。

體內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謝主要在肝臟、小腸及腎臟中進行。正常生理情況下,嘌呤合成與分解處於相對平衡狀態,所以尿酸的生成與排泄也較恆定。正常人血漿中尿酸含量約0.12~0.36mmol/L(2~6mg/dl)。男性平均為0.27mmol/L(4.5mg/dl),女性平均為0.21mmol/L(3.5mg/dl)左右。當體核心酸大量分解(白血病惡性腫瘤等)或食入高嘌呤食物時,血中尿酸水平升高,當超過0.48mmol/L(8mg/dl)時,尿酸鹽將過飽合而形成結晶,沉積於關節、軟組織、軟骨及腎等處,而導致關節炎、尿路結石及腎疾患,稱為痛風症。痛風症多見於成年男性,其發病機理尚未闡明。臨床上常用別嘌呤醇(allopurinol)治療痛風症。別嘌呤醇與次黃嘌呤結構類似,只是分子中N8,與C2互換了位置,故可抑制黃嘌呤氧化酶,從而抑制尿酸的生成。同時,別嘌呤在體內經代謝轉變,與PRPP生成別嘌呤核苷酸,不僅消耗了PRPP,使其含量下降,而且還能反饋抑制PRPP醯胺轉移酶,阻斷嘌呤核苷酸的從頭合成

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謝

Gra7dhjt.jpg


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謝途徑與嘌呤核苷酸相似。首先通過核苷酸酶及核苷磷酸化酶的作用,分別除去磷酸和核糖,產生的嘧啶鹼再進一步分解。嘧啶的分解代謝主要在肝臟中進行。分解代謝過程中有脫氨基、氧化、還原及脫羧基等反應。胞嘧啶脫氨基轉變為尿嘧啶。尿嘧啶和胸腺嘧啶先在二氫嘧啶脫氫酶的催化下,由NADPH+H+供氫,分別還原為二氫尿嘧啶和二氫胸腺嘧啶。二氫嘧啶酶催化嘧啶環水解,分別生成β-丙氨酸(β-alanine)和β-氨基異丁酸(β-aminosiobutyrate)。β-丙氨酸和β氨基異丁酸可繼續分解代謝。β-氨基異丁酸亦可隨尿排出體外。食入含DNA豐富的食物、經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的患者,以及白血病患者,尿中β-氨基異丁酸排出量增多。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謝見圖8-16。

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謝


圖8-16 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謝

32 脫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 | 物質代謝調節 32
關於「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核苷酸的分解代謝」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