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學/病人的臥位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基礎護理學》 >> 病人的清潔、舒適與安全護理 >> 病人的臥位與安全護理 >> 病人的臥位
基礎護理學

基礎護理學目錄

臥位是病人臥床的姿勢。臥位與論斷、治療和護理有密切的關係,正確的臥位對減輕症状、治療疾病、預防併發症均起到良好的作用。

(一)臥位的性質

1.主動臥位 病人在床上自己採取最舒適的臥位。

2.被動臥位 病人自身無力變換臥位者,如意識喪失或極度衰弱的病人,必須由護士幫助更換臥位。

3.被迫臥位 由於疾病的影響或治療的需要所採取被迫的臥位。

(二)常用的幾種臥位

1.仰臥位

(1)去枕仰臥位 病人去枕仰臥,頭偏向一側,兩臂放於身體兩側,雙腿伸直,將枕橫立置於床頭。適用於昏迷或全麻未清醒病員,可防止嘔吐物流入氣管而引起窒息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用於脊椎麻醉脊髓穿刺後的病人,可預防腦壓減低而引起的頭痛

去枕仰臥位


(2)休克臥位 抬高頭胸部約10度-20度,抬高下肢約20度-30度,適用於休克病人。抬高頭胸部,有利於呼吸;抬高下肢,有利於靜脈血迴流

休克臥位


(3)屈膝仰臥法 病人採取自然仰臥,頭下墊一枕頭,兩臂放在身體兩側,雙腿曲屈,使腹肌放鬆,適用於胸腹部檢查。

屈膝仰臥法


2.側臥位 病人側臥,兩臂屈肘,一手放於胸前,一手放於枕旁,下腿稍伸直,上腿彎曲;必要時兩膝之間、背後、胸腹前可放置一軟枕。

側臥位


用於灌腸肛門檢查。側臥與平臥交替可預防褥瘡

3.半坐臥位 病人臥床上,以髖關節為軸心,上半身抬高與床的水平成40度-50度角(自動床、半自動床、或手搖床),再搖起膝下支架。放平時,先搖平膝下支架,再搖平床頭支架。若無搖床可在床頭墊褥下放一靠背架,將病人上半身抬高,下肢屈膝,用中單包裹膝枕墊在膝下將兩端帶子固定於床兩側,以免病人下滑,放平時應先放平下肢,再放平床頭。

半坐臥位適用於以下情況:

半坐臥位1


半坐臥位2


(1)用於心肺疾患所引起的呼吸困難的疾病。由於重力作用,部分血液滯留在下肢和盆腔臟器內,可使靜脈迴流量減少,從而減輕肺部瘀血心臟負擔;半坐臥位可使膈肌位置下降,有利於呼吸肌的活動,能增加肺活量,有利於氣體交換,改善呼吸困難。

(2)腹腔、盆腔手術後或有炎症的病人,採取半坐臥位,可使腹腔滲出物流入盆腔、促使感染局限化。因盆腔腹膜抗感染性能較強而吸收性能較差,半坐臥位可減少炎症的擴散和毒素的吸收,減輕中毒反應,同時又可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膿腫

(3)腹部手術後,採取半坐臥位能減輕腹部傷口縫合處的張力,避免疼痛,有利傷口癒合。

頭低腳高法


(4)端坐位 病人坐在床上,身體稍向前傾,床上放一小桌,桌上墊軟枕,病員可伏桌休息,並用床頭支架或靠背架抬高床頭,使病人的背部也能向後依靠。

俯臥位


5.俯臥位 病人俯臥,頭轉向一側兩臂屈曲,放於頭的兩側,兩腿伸直,胸下、髖部及踝部各放一軟枕。適用於腰背部檢查及某些手術後病人。

頭低腳高法


6.頭低腳高法 病人仰臥,頭側向一側,將枕頭橫立於床頭,以防碰傷頭部,床尾用木墩或其它支托物墊高15-30cm,適用於某些疾病的治療和檢查,以及下肢牽引、體位引流、產婦胎膜早破,防止臍帶脫出(圖6-26)

頭高腳低位


7.頭高腳低位 病人仰臥,床頭用木墩或其他支托物墊高15-30cm 或視病情而定,用於減輕顱內壓,或作顱骨牽引時作為反牽引力。

膝胸臥法


8.膝胸臥法 病人跪姿,兩小腿平放床上,大腿與床面垂直,兩腿稍分開,胸及膝部緊貼床面,腹部懸空,臀部抬起,頭轉向一側,兩臂屈放於頭的兩側。適用於肛門、直腸、乙狀鏡檢查及治療、矯正胎兒臀位子宮後傾

截石位


9.截石位 病人仰臥於檢查台上,兩腿分開放在支腿架上,臀部齊床邊,兩手放在胸部或身體兩側。常用於會陰、肛門部位的檢查治療或手術,分娩時也取此位。

32 病人的臥位與安全護理 | 病人的安全護理 32
關於「護理學/病人的臥位」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