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哈魚籽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大馬哈魚籽 | 中藥圖典 |
大馬哈魚籽 Dà Mǎ Hā Yú Zǐ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消化不良。主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
藥味 |
【拼音名】 Dà Mǎ Hā Yú Zǐ
【來源】 藥材基源:為鮭科動物大麻哈魚的卵。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
採收和儲藏:秋季捕撈,剖腹取卵,晒乾。
【原形態】 大麻哈魚,體稍側扁,一般長約60cm。頭大,吻長,突出,微彎,尤其雄魚在生殖期吻彎曲如鉤狀,使上下頜不相吻合。眼距吻端比距鰓孔為近。口大,牙扁而尖銳,頂端向內微彎,上下頜各具1列大牙。鰓孔大,鰓耙19-25。體被細小圓鱗。側線明顯。側線鱗132-148(19-26/18-24)。背緣自頭後漸次降起直至背鰭基部。背鰭3-4,9-11,起點距吻端與距尾鰭基約相等。脂鰭小,和臀鰭相結,臀鰭2-4,12-15。胸鰭1,41-16,較小,位低,腹鰭1-2,8-11。尾鰭叉形。頭背和體背青黑色,腹部銀白色,成魚體側有10-12條橙赤色的橫斑。臀鰭、腹鰭灰白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為生殖洄游性魚類,原棲息於太平洋中。每年秋季(秋鮭)由鄂霍次克經庫頁島成群進入黑龍江、烏蘇里江等河流。
資源分布:我國分布於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及圖們江。
【性味】 健胃
【功效與作用】 消化不良。主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每次-6g,每日3次。
【摘錄】 《中華本草》
|
出自A+醫學百科 「大馬哈魚籽」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A4%A7%E9%A9%AC%E5%93%88%E9%B1%BC%E7%B1%BD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大馬哈魚籽」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