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牯牛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九牯牛 | 中藥圖典 |
九牯牛 Jiǔ Gǔ Niú |
|
---|---|
別名 | 黑酸桿、地柏、蓼草、羊耳朵、酸蘭 |
功效作用 | 活血;調經;止痛。主月經不調;小腹脹痛;癆傷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貴州民間藥物》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溫 |
藥味 | 辛、甘 |
【拉丁名】:原植物九牯牛Polygonum rude Meissn
【來源】為蓼科植物九枯牛的全草。
【植物形態】九枯牛,直立草本。莖有毛。葉互生,長橢圓形,長8~15厘米,寬3~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托葉鞘狀膜質。總狀花序,呈圓錐花序式排列,頂生;花序柄紅色,有毛;苞片鞘狀,紅褐色;花瓣5,白色。生於水溝邊。
【採集】夏、秋季採收。
【性味】性溫,味辛微甘。
【功用主治】通經,治癆傷。
【選方】①治月經不調(小腹脹痛):九枯牛三至五錢,大馬蹄草三錢。煎酒服。
②治癆傷:九枯牛一兩,大血藤、小血藤各五錢。泡酒服。
(《貴州民間藥物》)
|
出自A+醫學百科 「九牯牛」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4%B9%9D%E7%89%AF%E7%89%9B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九牯牛」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