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十二經脈病機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基礎理論》 >> 病機 >> 經絡病機 >> 十二經脈病機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目錄

經脈各有不同的循行路徑,當致病因子侵襲機體後,機體的生理功能發生異常變化,經絡就會通過它所循行的有關部位,反映出各種症状體征來。例如,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末端橈側,沿食指橈側上行,循臂入肘,上肩,其分支從缺盆鎖骨窩)向上到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所以當手陽明大腸經有了病變,就可能出現齒痛、頸腫、肩胛及上臂痛、食指活動不靈活等,甚至出現紅腫灼熱或寒冷感等。因此。在學習中應當熟悉各經脈的主要病證。

十二經脈與五臟六腑皆有一定的絡屬關係,因此,十二經脈有病就會影響到相應的臟腑,從而出現臟腑的病理變化。如足太陰脾經人腹屬脾絡胃,並與心、肺及腸有直接聯繫,故足太陰脾經有病,則會引起脾胃升降失常,納運失職之候,如胃脘痛、嘔惡、納食減少、腹脹便溏,或完谷不化,或黃疸腫脹等。足少陰腎經屬腎絡膀胱,並與肝、肺、心等臟有直接聯繫,所以足少陰經有病,就可出現水腫泄瀉、腹脹、陽痿,以及眩暈、目視模糊、氣短心煩等症。所以分析經絡的病理變化,必須與它相絡屬的臟腑聯繫起來。

(一)經氣虛實病機

經絡氣血的虛實是經絡病理變化的一種反映。經絡的氣血偏盛,可引起與其絡屬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過亢,破壞各經絡、臟腑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而發病。經絡的氣血偏衰,則能引起與其絡屬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減退而發病。如足陽明胃經的病變,其經氣盛則身熱、消谷善飢、小便黃赤、癲狂等;其經氣虛,則現寒慄、腸鳴脹滿及足痿、脛枯等。因此,經絡的氣血盛衰,可直接影響著與其相絡屬臟腑的氣血衰盛。

(二)經氣鬱滯病機

在正常情況下,經氣通達則經脈氣血的運行暢達。經絡的氣血運行不暢,是由於經氣不利,影響及氣血的運行,常可累及所絡屬之臟腑以及經絡循行部位的生理功能。例如,表證常有遍身肌肉酸痛的症状,就是由於外邪束表,機體淺表經絡的經氣不暢所致;足厥陰肝經的經氣不利,常是形成脅痛癭瘤梅核氣乳房結塊等的主要原因。

五官九竅,乃五臟之外竅,故經氣不暢也常影響到孔竅,出現相應的症状。如肝開竅於目肝鬱化火,經氣鬱滯,則現目赤腫痛等;腎之經氣不能上充於耳,則出現耳聾等。

此外,情志的變化,也常常影響到經脈氣血的運行,出現不同的病理變化。如抑鬱傷肝,肝失疏泄,常可出現脅痛;思慮傷脾,脾之經氣失暢,則不思飲食等。經氣不利,經絡的氣血運行不暢,又是某一經絡氣滯血瘀的主要成因。在經絡病變中,最早出現的是經氣不利,氣血運行不暢,然後才會導致血瘀等病變。

(三)經氣逆亂病機

經絡的氣血逆亂,主要是由於經氣的升降逆亂,從而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導致氣血的上逆或下陷而致病;反之,氣血的運行失常,亦必然導致經氣的逆亂,二者常互為因果。

經絡的氣血逆亂,多引起人體陰陽之氣不相順接,而發為厥逆。如足太陽膀胱經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人絡腦,故足太陽經的經氣逆亂,則氣血循經上涌而致頭重而脹,甚則發為眩暈欲仆,昏不知人。

經絡的氣血逆亂,又可導致與其絡屬的臟腑生理功能紊亂。例如,足太陰脾經的經氣逆亂,可以導致脾胃功能紊亂,以致清氣不升,為泄瀉;濁氣不降,上逆為嘔;清濁混淆,發為霍亂吐瀉。

另外,經氣的逆亂,又是導致出血的原因之一。如氣火上逆所致的咯血吐血衄血,實質上也與經氣上逆有關。如肝火犯肺所致的咯血,實際上就是通過肝經火熱,引發經氣逆亂,上犯於肺所致。

(四)經氣衰竭病機

經絡的氣血衰竭,是指由於經氣的衰敗至終絕,氣血也隨之衰竭而出現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變化。由於各經循行部位不同,所屬臟腑的功能各異,故各經的氣血衰竭時所出現的證候各有特點。如,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行於背,其氣外營一身之表,故太陽經氣衰竭則目失其系而戴眼(眼睛上視,不能轉動),筋失其養而拘攣抽搐,衛外無能而絕汗出。由於十二經脈之經氣是相互銜接的,所以,一經氣絕,十二經氣亦隨之而絕。臨床上通過觀察經絡氣血衰竭的表現,即可判斷病變的發展和預後。

32 經絡病機 | 奇經八脈病機 32
關於「中醫基礎/十二經脈病機」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