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線倉鼠

(重定向自Cricetulus barabensi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862.jpg

  

目錄

黑線倉鼠的概述

中 文 名: 黑線倉鼠(花背倉鼠

俗名別名: 花背倉鼠、背紋倉鼠、搬倉、腮鼠、中華倉鼠、中國地鼠、中國大頰鼠

英 文 名: Chinese Hamster、Striped Hamster

拉丁學名 Cricetulus barabensis、Cricetulus griseus

繁殖方式: 胎生

黑線倉鼠(Cricetulus Barabensis)俗稱中國地鼠(Chinese Hamster)。屬於哺乳綱,真獸亞綱,齧齒目,倉鼠科,倉鼠亞科,倉鼠屬的一種動物。黑線倉鼠是我國黃河以北一些省份的優勢鼠種,蒙古、蘇聯、東歐及中亞細亞也有分布。多見於草原、半荒漠、耕地、山坡及河谷的林緣和灌木叢。是危害農業、傳播疾病的有害動物。  

黑線倉鼠的特性和解剖生理特點

特性

黑線倉鼠比金黃地鼠小,一般在28~40克,大的可達55克,體長90毫米,尾長13毫米左右。口腔左右兩側有頰囊,眼大呈黑色。雄鼠睾丸很大,長13毫米左右,位於尾根部明顯突出,陰莖至陰囊距離25~30毫米。多數雌鼠有4對乳頭。黑線倉鼠染色體大,數量少(2n=22),且易於相互鑒別,在小型哺乳動物中是難有可貴的。黑色倉鼠無膽囊,輸膽管直接開口於十二指腸

黑線倉鼠晝伏夜行,善於築巢,行動不敏捷,運動時腹部著地,當受到外界刺激而興奮時發出激烈的叫聲。雌鼠力氣比雄鼠大,而且好鬥,常主動攻擊和追逐雄鼠,除了發情期以外,雌鼠不讓雄鼠接近。背部被毛呈灰褐色,背部有一條黑線,腹部呈白色。  

生理特點

黑線倉鼠無冬眠現象。它們的繁殖受季節影響,每年~4月份開始繁殖,年產3~5胎,每胎產仔4~8隻,最多可達10隻。一般在8周齡時性成熟,最適應繁殖年齡是12周齡。發情周期是3~7天(平均4.5天)。發情周期可分為發情前期、發情期、發情後期和間休期。發情前期持續半天左右,陰門粘膜呈粉紅色或紅色,濕潤而鬆弛,易拔開,此期雌、雄鼠願意接近,雌鼠往往圍繞著雄鼠轉。發情期陰門進一步充血,呈暗紅色,陰蒂呈深紅色或紫紅色,此期雌鼠活動頻率,常常翹尾,很容易交配。雌鼠發情期一般出現在黃昏,如果人工控制光照,變黑暗後2~3小時即可發情。發情後期雌鼠的陰門和陰蒂充血、腫脹很快消失,雌鼠不再翹尾,雌、雄經常發生咬架。間休期陰道口略微開口或封閉,陰門變枯燥、蒼白,此期雌鼠變得很兇。黃昏至晚10時進行交配受孕率高。

黑線倉鼠的妊娠期為20~21天,平均20天14小。哺乳期21天。產仔雌雄比例為47.4:52.6。初生仔鼠重1.5~2.5克,成年鼠達30~40克,初生仔數無毛、閉眼,3~4日齡長被毛。7日齡全身蒙上被毛,10~14日齡睜眼、有聽覺。1月齡雄鼠睾丸從腹腔降至陰囊。黑線倉鼠壽命為2~2.5年。

黑線倉鼠俗稱花背倉鼠、紋背倉鼠、小腮鼠等,為齧齒目倉鼠科倉鼠屬的一種害鼠,是該區農田害鼠的優勢種,占農田鼠總量的54.2%。  

生物學特性

形態特徵

黑線倉鼠體長一般在80~110mm,尾短,約為體長的1/4,尾兩色;耳圓且短,端部有白緣;吻鈍,口腔內有發達的頰囊;由頭、體背至尾背及頰部、體側和四肢背面的毛色均為黃褐色或灰褐色;背中央有1條黑色或暗褐色的縱紋。  

棲息地及洞穴結構

黑線倉鼠主要棲息在野外,一般不遷入農家,多活動於耕地內和路旁、荒灘地等處,其洞穴多建在高出水面的田埂、溝沿和壠背上。臨時洞穴結構簡單,只有1個洞口,1個巢室,無倉庫和廁所,洞道較短;長居洞結構複雜,有2~5個洞口,洞道多,內有1~2個盤狀巢室,巢室一般在洞道分支的下段中間處,距貯糧室和廁所較近,巢室內有作物葉子、雞毛、羽毛等,洞內有3~4處糧倉,1~2處廁所。洞道長短、巢室大小及距地面的垂直深度隨季節變化而不同,一般冬季較深,其它季節較淺。  

生活習性

該鼠住、食、便處從不混用,具有按食物種類分藏的習性,一般一個洞穴內只有1隻成體鼠,幼鼠和亞成體鼠與母鼠分居,在距母巢35~100m處建築洞穴。母鼠與幼鼠在同一領域內呈圓形分布,在其領域內幾乎沒有其它鼠類建築洞穴,但允許在其範圍內繞行活動。雌雄比1∶3.7。黑線倉鼠可在距離洞穴80~200m的範圍內活動,但以80~150m範圍內活動最頻繁,雨後較晴天活動頻繁,冬季活動範圍小,主要依靠存糧為生。5~6月和10~11月為數量高峰期,不冬眠。該鼠食性雜,以小麥、玉米、豆類等作物的種子為主要食料,占食料的60%以上,雜草籽次之,佔20%,還取食少量昆蟲和植物莖、葉、根等。  

發生為害規律

繁殖

黑線倉鼠繁殖力極強,3~4月和8~9月為兩個繁殖高峰期,冬季不繁殖,年繁殖3~5胎,每胎平均4~9隻幼仔,但以6隻居多。  

發生為害特點

以夜間活動為主,白天隱藏於洞穴內,黎明前、黃昏後活動頻繁,一般以19:00~21:00為害嚴重。春季刨食播下的小麥、玉米、豌豆等種子,繼而啃食幼苗,特別喜歡吃豆類幼苗;作物灌漿期啃食穗果,並有跳躍轉移為害的特點,啃食水果及瓜類時專挑成熟、甜度大的為害,秋季夜間往洞中盜運成熟的糧食及油料,貯備冬季食料。根據跟蹤調查,由於黑線倉鼠為害,一般可使小麥減產12.6%~16.5%,豆類減產9.6%~15.6%,果園減產9.0%。  

防治技術

搞好鼠情監測是防治該鼠的關鍵環節,實行統防統治、聯防聯治是防治的有效措施。堅持綜合防治的方針,要保護天敵。對害鼠密度較高的地方,先採取化學滅鼠壓低鼠口密度,再採取人工器械、生物等防治措施進行控制。  

藥劑篩選

對幾種滅鼠劑的田間試驗結果證明:大田連放3日溴敵隆毒鉺的消耗率為100%,農田滅鼠率100%;氯敵鼠毒餌消耗率86%,滅鼠率92%。溴敵隆經多次補充餌料,該鼠仍然特別喜食,不拒食,對其它鼠類誘殺效果也非常理想,且無二次中毒現象發生。  

餌料篩選

最好的餌料是大米,據田間多點測定,大米餌料比小麥、玉米渣餌料的消耗率高20%以上。  

毒餌配製方法

0.05%溴敵隆原液與大米的比例為1∶100,先將原液加水30kg稀釋後加2%白糖,再與大米拌勻,攤開陰乾即可使用。  

投藥方法

既可將毒餌一次性投放到田間,也可按洞投放。在農田內以棋盤布點法投放,毒餌用量為3000g/hm2,放600點/hm2,每隔10m設一點,每點g。毒餌宜用竹筒、罐頭瓶等物盛裝後放入田間,並經常補充。  

投藥時間

農田滅鼠以春秋兩季為佳(4~5月和9月上旬),應集中人力物力,統一時間,統一配製毒餌,統一大面積連片投藥,以取得顯著防效。  

黑線倉鼠的生物醫學研究應用

我國學者謝恩增1919年首次將黑線倉鼠引入實驗室進行醫學研究,用於肺炎球菌的檢定。40年代被美國引進。目前,在中國、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地被廣泛應用,並已培育了幾個近交系。在我國培育出白化突變種群,正對其應用價值進一步研究。現在國外已報導有4個培育成的近交系:

1.A/Gy系F42。特點為針毛異常(Brittle-Bristle),伴性(♀)自家免疫性疾病品系。可用於子宮腺癌子宮癌間質細胞淋巴瘤肝癌移植

2.8Aa/Gy系F27。其特點同上,亦可用於子宮腺、子宮癌和肝癌的移植。

3.B/Gy系F39。特點為遺傳性的糖尿病品系,亦用於子宮腺癌和子宮癌的移植。

4.C/Gy系F17。癲癇品系,亦用於骨瘤移植。

黑線倉鼠是研究黑熱病血清學的良好實驗動物,它對許多致病細菌病毒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例如黑線倉鼠對白喉病比豚鼠更為易感,對結核菌感染效果也遠遠超過小鼠,其症状和致病比豚鼠不僅早而且明顯。黑色倉鼠對B型和St型日本腦炎病毒不敏感,但對RSsF和WE型病毒易感性都很高。

黑線倉鼠的染色體大,數量少,且易於相互鑒別。尤是Y染色體在形態上是獨特的,極易識別。因而研究染色體畸變和染色體複製機制的極好材料。當前還更多地應用於組織培養的研究,在對各種組織細胞的體外培育中,不僅容易建立保持染色體二倍體水平的細胞株,尚在抗藥性、抗病毒性、溫度敏感性和營養需要的選擇中,建立了許多突變型細胞株。

黑線倉鼠有一對容易牽引翻脫的頰囊,能直接觀察腫瘤組織移植後的生長情況,是進行腫瘤移植研究的良好部位。黑色倉鼠的睾丸很大,約佔體重的3.84%(而同齡金黃地鼠僅占體重的1.48%),是傳染病學研究的良好的接種器官。

總之,目前黑線倉鼠已為細胞遺傳學輻射遺傳學、實驗腫瘤和分子生物學等許多領域所廣泛使用。它的地理分布、生活習性和繁殖特點也成為進化遺傳方面很感興趣的研究對象。

關於「黑線倉鼠」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