頜面部間隙感染
A+醫學百科 >> 頜面部間隙感染 |
頜面部間隙感染是顏面、頜周及口咽區軟組織腫大化膿性炎症的總稱。化膿性炎症彌散時稱為蜂窩織炎,局限時稱為膿腫。正常頜面部各層組織之間存在潛在的筋膜間隙,當感染侵入這些間隙時,化膿性炎症使疏鬆結締組織溶解液化,炎症產物充滿其中,此時才出現明顯的間隙。感染可局限於一個間隙內,也可循阻力薄弱的組織擴散,形成彌散性的多個間隙感染,如口底。
目錄 |
臨床症状
常表現為急性炎症過程,一般化膿性感染紅、腫、熱、痛、功能障礙。炎症反應嚴重者,全身現高熱、寒戰、脫水、白細胞增高、全身不適等中毒症状。
治療
預防為牙源性感染,如下頜第三磨牙冠周炎、根尖周炎、頜骨骨髓炎等及扁桃體炎、涎腺炎、頜面部淋巴結炎、面部癤、癰,口腔潰瘍等的發生,保持口腔衛生,加強營養,
疾病別名:頜周蜂窩織炎疾病分類:口腔科 疾病描述 頜面部間隙感染亦稱頜周蜂窩織炎,是頜面和口咽區潛在間隙中化膿炎症的總稱。間隙感染的彌散期稱為蜂窩織炎,化膿局限期稱為膿腫。
症状體征
常表現為極性炎症過程。感染的性質可以是化膿性或腐敗壞死性;感染位置可以是表淺的或深在的,可局限於一個間隙內,也可經阻力較小的組織擴散至其他間隙,形成多間隙感染,因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一般化膿性感染的局部表現為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炎症反映嚴重者,全身出現高熱、寒戰、脫水、百細胞計數升高、食慾減退、全身不適等中毒症状。腐敗壞死性感染的局部紅、熱體征不如化膿性感染明顯,但局部軟組織有廣泛性水腫,甚至產生皮下氣腫,可觸及捻發音。
全身中毒症状較化膿性感染明顯,短期內可出現全身衰竭,體溫和白細胞總數有時低於正常,甚至出現昏迷、中毒性休克等症状。牙源性感染的臨床症状表為較為劇烈,多繼發與牙槽膿腫或骨髓炎之後,早期即有膿液形成;而腺源性感染炎症表現較緩,早期為漿液性炎症,然後進入化膿階段,稱為腺性蜂窩織炎。成年人症状相對較輕,嬰幼兒有時表現極為嚴重。感染髮生在淺層的間隙,局部體征極為明顯,炎症化膿局限時可捫及波動感。發生在深層的間隙感染,由於核骨周圍與口底的肌和筋膜緻密,局部體征多不明顯,即使膿腫形成,也難捫出波動感,但局部有凹陷性水腫壓縮痛點。
疾病病因(點擊查看詳細內容) 最常見為牙源性感染,如下頜第三磨牙冠周炎、根尖周炎、頜骨骨髓炎等;其次是腺源性感染,可由扁桃體炎、唾液腺炎、頜面部淋巴結炎等擴散所致,在嬰幼兒中多見。繼發與創傷、面部癤癰、口腔潰瘍和血源性感染者已少見。間隙感染的病原菌以溶血性四鏈球菌為主,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常為混合性細菌感染,厭氧菌所致的感染少見。
病理生理
正常情況下,在頜面部各種組織之間,如皮下組織、肌、唾液腺、頜骨,充填有數量不等的疏鬆結締組織或脂肪,其中有血管、神經、淋巴組織、唾液腺導管走行。這種結構從勝利上具有緩衝運動產生的張力和壓力作用,從解剖上即是潛在的間隙,而且相鄰的間隙之間相互通連。當感染侵入這些潛在間隙內,可引起疏鬆結締組織溶解液化,炎性產物充滿其中時才出現明顯間隙。
診斷檢查
根據病史、臨床症状和體征,結合局部解剖知識,白細胞總數及分類計數等,配合穿刺抽膿等方法,可以作出正確診斷。一般化膿性感染,抽出的膿液呈色稠膿或桃花膿,而腐敗壞死性感染,膿液稀薄呈暗灰色,常有腐敗壞死性惡臭。
治療方案
根據感染的病因不同,在炎症的不同時期,注意治療和局部治療相結合,才能收到好效果。
1、全身治療 一般支持療法與抗生素治療,常用青黴素和鏈黴素聯合治療。大環內酯類、頭孢菌素類和奎諾酮類也是首選藥,病情嚴重者需採用靜脈滴注給藥,用藥的劑量應足夠大,漿液期炎症多可控制、消散。由於目前對青黴素產生乃要得菌株增多,因此在用藥1-2天後,病情未見好轉者應及時更換抗生素,或細菌培養結果和藥物敏感實驗來調整抗生素。對合併有厭氧菌感染,如腐敗壞死性蜂窩織炎,可加用甲硝唑類藥,先由靜脈滴注給藥,病情好轉後,改為口服。此藥與其他抗生素無配伍禁忌,不誘發雙重感染和菌群失調症。中藥可應用清熱解毒劑。
2、局部治療 炎症早期可外敷藥物、針灸、封閉理療,有校驗、效忠、解毒、止痛的作用。常用外敷藥有金黃散、六合丹,敷於患處皮膚表面,可時炎症消散或局限。炎症局限形成膿腫,應及時進行切開引流術。
其目的是:
(1)時膿液、壞死感染物迅速排出,減少毒素吸收。
(2)減輕局部腫脹、疼痛及張力,緩解對呼吸道和咽腔的壓迫,避免發生窒息。
(3)可防止感染向鄰近間隙蔓延,防止向顱內、縱隔和血液擴散,避免嚴重併發症。
(4)可防止發生邊緣性骨髓炎。
切開引流的指征:
(1)發病時間一般是牙源性感染3-4天,腺源性感染5-7天,經抗生素治療後,仍高熱不退、白細胞總書記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者;
(2)局部腫脹、跳痛、壓痛明顯者;
(3)局部有凹陷性水腫,有波動感,或穿刺抽出膿者;
(4)腐敗壞死性感染,應早期廣泛切開引流;
(5)膿腫已穿破,但引流不暢者。急性炎症消退後,應及時薄除病灶牙,避免感染複發。若有瘺管長期不愈,則應考慮作瘺道或死骨刮治術。
安全提示
1、急性漿液期:早期以消炎為原則。
(1)除全身對症治療外,用抗菌素、磺胺、止痛藥物等消炎止痛。
(2)外敷金黃散、魚石脂軟膏等。
(3)理療:紫外線、紅外線等。
2、急性化膿期
應及時切開引流。如果延遲自破後,面部遺留明顯瘢痕,否則不破循筋膜間隙擴散,病程惡化。
3、炎症消退後拔除病灶牙。
4、積極開展齦齒防治工作,拔除病灶牙,對急性腺組織炎症及面頜癤癰及外傷感染及時治療。
關於「頜面部間隙感染」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