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黴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青黴菌病(penicilliosis)亦稱帚形菌病,少見,為青黴菌所致。

目錄

青黴病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馬內菲青黴是惟一的原發致病菌,其為雙相菌。其他已知致病的有橘青黴、產黃青黴、擴展青黴、斜臥青黴和軟毛青黴(亦名普通青黴)。

(二)發病機制

青黴病多繼發於原發免疫功能缺陷、AIDS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糖尿病、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抗腫瘤藥物抗生素,裝置人工瓣膜等。皮膚感染可引起類似樹膠腫潰瘍,多發於腹股溝、陰部及臀部。病理組織有炎症真菌菌絲、芽孢,分隔、分支菌絲。

青黴病的症状

1.皮膚感染 可引起類似樹膠腫潰瘍,多發於腹股溝、陰部及臀部。此外,亦有報告發生足菌腫甲癬者。

2.肺部感染 非特異性,可出現發熱消瘦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難X線可有局灶性肺部炎症浸潤或空洞,或見「皂泡」征表現。也可發生肺膿腫

3.尿道感染 臨床症状類似腎絞痛,可出現發熱、腎絞痛、血尿、排出真菌團塊,尿中可反覆培養出本菌。

4.心內膜炎心包炎

5.真菌性角膜炎、真菌性眼內炎

6.真菌性菌血症

1.臨床特點 無特異性,根據患者免疫功能低下,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腎上腺皮質激素,而原因不明的發燒、腦、眼、泌尿系統感染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者,或心臟瓣膜移植眼外傷等,應考慮真菌感染

2.病理 病理組織有炎症及真菌菌絲芽胞,分隔、分支菌絲。

3.真菌直接鏡檢及培養 多次檢查均為同一青黴菌種,即可診斷為本病。

青黴病的診斷

青黴病的檢查化驗

真菌鏡檢:可見無色大小不一的分支、分隔菌絲

真菌培養:室溫下生長速度較快,菌落呈絨狀、絮狀、繩狀或束狀,氣生菌絲無色或呈各種顏色,分生孢子梗頂端生有掃帚狀分支結構,稱為帚狀枝。

病理組織有炎症及真菌菌絲、芽孢,分隔、分支菌絲。

青黴病的鑒別診斷

青黴菌病需與麴黴病相鑒別。取活檢組織進行分離培養,在鑒別診斷上有重要意義。

青黴病的併發症

本病可並發心內膜炎心包炎

青黴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加強體質鍛煉,加強營養,增強人體抗病能力。

青黴病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1.治療原發病,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2.系統抗真菌治療碘化鉀兩性黴素B氟胞嘧啶(5-FC)、酮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等。

3.如有心內膜炎,應切除感染心瓣膜上的病變,加兩性黴素B;對真菌性角膜炎,應停用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全身及局部用抗真菌藥。

(二)預後

參看

關於「青黴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