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精神疾病診斷學/面神經損害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神經精神疾病診斷學》 >> 顱神經損害 >> 面神經損害
神經精神疾病診斷學

神經精神疾病診斷學目錄

面神經由支配面部表現肌的運動纖維和中間神經兩部分組成。中間神經由感覺和副交感纖維組成。面部經損害的部位可在腦幹內、顱底、面神經管及其遠端。因展神經核腦橋側視中樞與面神經核相鄰。故涉及面神經的腦幹病變常伴有眼外展或側視麻痹組成的交叉性癱瘓。面神經損害主要表現為面神經周圍性癱瘓或面肌痙攣

【病因和機理】

面神經損害的病因常見有,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帶狀皰疹外傷腫瘤血管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梅毒中耳炎血管畸形、血管扭轉壓迫等。

其發病機理與病因有密切的關係,面神經炎的發病機理是由於神經干纖維水腫、受壓與缺血等,外傷、手術多為壓迫和手術損傷所致。

臨床表現

1.面神經麻痹:表現為病側面部表情肌麻痹,額紋消失或表淺,不能皺額蹙眉,眼裂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試閉眼時,癱瘓側眼球向上方轉動,露出白色鞏膜,稱貝耳現象。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面頰部被牽向健側,閉眼、露齒、鼓頰、吹口哨等動作失靈,或完全不能完成。因頰肌癱瘓而食物易滯留於病側齒頰之間。淚點下瞼而外翻,使淚液不能正常吸收而致外溢。如侵及鼓束神經時,會出現舌前2/3味覺障礙。

2.面肌痙攣:面肌痙攣的患者多在中年以後發病,女性略多。多由一側眼部開始,逐漸延及口及全部面肌額肌較少受累,嚴重者可累及同側頸闊肌。為陣發性、快速、不規律的抽搐。初起抽搐較輕持續幾秒鐘,以後逐漸延長可達5分鐘或更長,而間隔時間逐漸縮短,抽搐逐漸嚴重。嚴重者呈強直性,致同側眼不能睜開,口角向同側嚴重歪斜,無法說話。神經系統檢查陽性體征

【鑒別診斷】

一、面神經麻痹

(一)特發性面神經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 又稱貝耳(Bell)麻痹,指原因不明,急性發病的單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主要表現為單側典型的面神經麻痹。病前有面耳部風吹受涼病史。根據急性起病及典型的臨床表現,診斷常無困難。

(二)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acute inflammatory polyradiculo neuritis)

又稱格林—巴利(Guillain-Barre)症候群。常有面神經的損害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此病具有四肢遠端對稱性癱瘓,並可波及軀幹,嚴重病例可累及肋間及隔肋而致呼吸麻痹,感覺障礙呈手套襪子型。腦脊液典型改變是蛋白質含量增高,而細胞數正常,稱蛋白—細胞分離現象。

(三)各種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 可並發耳源性面神經麻痹,但多有原發病的症状與病史,如中耳炎或有耳痛外耳道異常分泌物;迷路炎而出現迷路水腫致眩暈嘔吐等,乳突炎則出現局部的紅、腫、熱、痛改變。

(四)急性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acute infections lymphocytosis) 除有面神經周圍性麻痹外,還有全身症状發熱乏力厭食等,周圍血單核細胞顯著增多。

(五)顱腦外傷(craniocerebral injury) 顱腦外傷後顱骨骨折可致面神經麻痹,具有明確的外傷史,有面部表情肌癱瘓的特點,顱骨(或顱底)X線攝片可協助診斷。乳突根治術較易損傷面神經,根據手術情況即可明確診斷。

(六)腫瘤(tumors) 腦幹與小腦橋腦角的腫瘤除有面部表情肌癱瘓外,主要有聽神經損害或其它顱神經同時受累、小腦性共濟失調與上發底視乳頭水腫、及長束受累的症状及體征。腦幹誘發電位、X線、CT掃描等檢查,可協助診斷。

(七)腦膜炎(cerebral meningitis) 大多起病緩慢,且具有其他顱神經受損,腦脊液檢查多有陽性發現。

二、面肌痙攣

(一)面神經麻痹(facial paralysis) 多有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病史,加上典型的臨床表現,診斷不難。

(二)三叉神經痛(trigminal neuralgia) 部分三叉神經痛患者可引起反射性面肌抽搐,口角牽向患側,並有面紅、流淚和流涎,稱痛性抽搐。根據典型三叉神經痛狀易於鑒別。

(三)腫瘤與運動神經元病(tumour and motor neuron disease) 小腦橋腦角腫瘤、面神經膜瘤、橋腦瘤延髓空洞症、運動神經元病等均可引起面肌痙攣,多伴有其它顱神經或長束受累的症状與體征,必要時進行腦脊液、腦起聲波、X線、XT、MRI掃描等檢查,以協助診斷。

32 三叉神經損害 | 聽神經損害 32
關於「神經精神疾病診斷學/面神經損害」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