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後症候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痢疾後症候群(Postdysenteric Syndrome),也稱Reiter症候群腸病後類風濕( Postenteric Rhematoid),眼尿道關節炎症候群(Oculourebroarticular Syndrome),臨床上以結膜炎尿道炎關節為為特徵。多發於兒童,以男性為多見。  

目錄

診斷

根據結膜炎,尿道炎和關節炎三聯征,以及典型的皮膚改變診斷本病不難。  

治療措施

在治療上,急性期應臥床休息,加強口臭護理,保護皮損創面,補充維生素C,糾正水電解質酸鹼平衡。以腎上腺皮質激素為首選藥物,開始時應靜脈用藥,症状好轉後改口服維持。也可選用解熱鎮痛藥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應用廣譜抗生素防治感染。慢性滑膜炎可行滑膜切除術,關節有破壞時可考慮關節融合術。本病少數可自愈,有報導病死率可達5%~15%。  

病因學

本病病因不明,可與感染有關,包括細菌病毒支原體的感染,部分為痢疾後的一個全身併發症。有人認為與變態反應內分泌失調有關,還有人認為與藥物過敏有關,如青黴素磺胺水楊酸製劑過敏。  

臨床表現

典型的臨床表現為結膜炎、尿道炎、關節炎三聯征,多伴有皮膚損害。①結膜炎,最早出現,持續時間較短,常為雙側,可為球結膜也可為瞼結膜受累,嚴重者影響全結膜,伴有結膜水腫,眶周腫脹。偶有角膜炎和虹膜炎。②尿道炎,尿急尿頻尿痛,可有粘液樣分泌物,重者出現血尿膿尿、尿痛,可有粘液樣分泌物,重者出現血尿、膿尿,伴發膀胱炎前列腺炎,但尿細菌培養無細菌生長。③關節炎為本病的主要症状,可發生於任何關節,但以踝膝關節為多,表現為關節的紅腫疼痛,常對稱發生,類似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重者出現關節腔積液和肢體活動受限。④皮膚粘膜損害,全身皮膚粘膜均可累及,以掌跖和龜頭部多見,典型病損呈大小不等的大皰性多形紅斑水皰破裂後糜爛結痂,癒合後有色素沉著,並逐漸消退。少數在皮損的基礎上出現表皮鬆解和紅斑融合成片。

除上述主要損害外,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状,表現發熱,體濕可達39℃,嬰幼兒出現高熱驚厥,多無寒戰,伴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瀉煩躁不安頭痛頭暈等,可持續2~3周,重者並發胸膜炎心內膜炎。  

輔助檢查

1.白細胞計數常升高,血沉增快,尿中可見白細胞紅細胞,但細菌培養陰性。 2.X線檢查可見軟組織腫脹,關節周圍肥厚,局限性骨質疏鬆,慢性者顯示廣泛性新骨形成,關節腔狹窄。  

鑒別診斷

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相鑒別。

關於「痢疾後症候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