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學/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和膽汁分泌綜合性障礙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病理生理學》 >> 肝臟病理生理學 >> 黃疸 >> 膽色素代謝障礙的基本環節及各型黃疸膽色素代謝的特點 >> 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和膽汁分泌綜合性障礙
病理生理學

病理生理學目錄

上面我們從膽色素代謝障礙的各個環節,討論了黃疸發生的機理。但在疾病過程中,黃疸的發生,往往不是某單一環節障礙的結果,常涉及到多個環節,例如肝細胞性黃疸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等。

1.肝細胞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hepatocellular jaundice)是由於感染中毒,使肝細胞受損害(肝竇面肝細胞膜微突減少,內質網減少,變得稀疏和空泡形成,粒線體腫脹基質混濁,內嵴呈灶性消失,毛細膽管微絨毛減少,變平、不規則),肝細胞對未結合膽紅素的攝取、結合膽紅素的形成和肝膽汁的分泌發生了一系列障礙而引起的黃疸。其膽色素代謝變化比較複雜,主要變化是(表15-2):

(1)由於肝細胞對未結合膽紅素攝取障礙和結合膽紅素生成減少,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多。

(2)由於肝細胞膽汁分泌功能受損,肝膽汁分泌障礙,肝內膽汁淤積,或由於肝內小膽管炎,引起機械性阻塞,而使膽汁從肝細胞反流入血;分泌到毛細膽管的膽汁,還可通過變性壞死的肝細胞或肝細胞之間的間隙反流入血,而使血清結合膽紅素增多。

(3)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和結合膽紅素增多,膽紅素定性試驗陽性雙相反應。

(4)由於排入腸道的膽汁減少,糞和尿內尿(糞)膽素元一般是減少的。

(5)尿內膽紅素陽性。

2.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icterus neonatorum)可見於50-60%出生後第一周的新生兒,這種黃疸的發生有以下一些原因:

(1)生下後,血液內原來過多的紅細胞被破壞,未結合膽紅素生成過多。

(2)肝細胞內載體蛋白—Y蛋白少,肝細胞攝取未結合膽紅素的能力不足。

(3)肝細胞內膽紅素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生成不足,結合膽紅素生成少。

(4)肝細胞膽汁分泌器發育不完善,對肝膽汁分泌的潛力不大。

這種黃疸以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多為主,如沒有先天性膽紅素代謝缺陷,可以逐漸消退。

3.藥物性黃疸

藥物可干擾膽紅素代謝各個環節,例如:

退熱鎮痛藥非那西汀,可引起溶血,使膽紅素生成過多。

磺胺類、水楊酸類藥,可競爭性地與白蛋白結合,使血中未結合膽紅素轉運障礙。

驅蟲藥黃棉馬酸,能爭奪Z蛋白,膽道造影劑能爭奪Y蛋白,使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及在肝細胞內的運輸受影響。

新生黴素氯黴素利福平可抑制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使結合膽紅素形成受影響。

氯丙嗪甲基睾丸酮等作用於微膽管的排泌裝置,造成肝內膽汁淤滯

藥物性黃疸只要及時發現,及時停藥,一般予後良好。

32 膽汁的分泌和排泄障礙 | 肝性腎功能不全 32
關於「病理生理學/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和膽汁分泌綜合性障礙」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