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濕不運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水濕不運又稱水濕停留,若水濕停留於肌膚則產生水腫;停留在肺則成痰飲;停留於體腔如胸腔、腹腔則出現胸水腹水。因此中醫有「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之說。

目錄

水濕不運的原因

脾運化水濕、水液:《內經》說:「飲入於胃,經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這段文不但說明了精微物質的運化過程,同時也明確指出在脾氣的作用下水液運化的全過程。當脾氣旺盛運化水濕功能正常時,飲入之水可以正常的輸布與排泄,體內的水濕亦可正常的運化;當脾氣虛脾陽虛時,水濕運化失調可導致水濕不運

水濕不運的診斷

腹脹疼痛泛惡欲吐納呆口淡不渴便溏,頭身困重,面色晦黃,或面目肌膚發黃,色晦暗如煙熏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婦女白帶量多。舌淡胖苔白膩白滑,脈濡緩。

水濕不運的鑒別診斷

水腫中醫病名,是指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而引起眼瞼、頭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泛腫的病證。嚴重者還可以伴有胸水腹水。在西醫診斷中水腫只是一種症状,多見於內科的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症候群等病,婦科常見的多為功能性水腫。

痰飲:由於機體津液代謝失常所形成的病理產物。痰飲一般分為有形與無形兩類:

(1) 有形之痰飲:指視之可見,觸之可及或聞之有聲的痰飲。

(2) 無形之痰飲:指某些因痰飲而引起的疾病或症状。由於其臨床雖見痰飲之常見症状,如頭目眩暈噁心嘔吐心悸氣短神昏癲狂等,但看不到有排出的實質性痰飲,而此類病證如按痰飲進行治療,又能收到同樣的療效,故稱其為無形的痰飲。

水濕停留於肌膚則產生水腫;停留在肺則成痰飲;停留於體腔如胸腔、腹腔則出現胸水或腹水。

腹脹疼痛泛惡欲吐納呆口淡不渴便溏,頭身困重,面色晦黃,或面目肌膚髮黃,色晦暗如煙熏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婦女白帶量多。舌淡胖苔白膩白滑,脈濡緩。

水濕不運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飲食療法

(1)生薑粥:粳米50克、生薑5片搗爛同煮,粥將熟時放入蔥,宜溫服

(2)仙術湯:將蒼朮500克、茴香60克、炙甘草60克、干紅棗500克(去核焙乾),共研細末,加麵粉500克、鹽120克共拌勻炒熱,晨起開水沖服50克,每日一次。

(3)獲苓粉粥:白米30克,先煮沸後放入去核紅棗7個,粥煮好後再加茯苓粉30

克,攪勻熟透加糖少許。

參看

關於「水濕不運」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