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氫

(重定向自氢氰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氰化氫
IUPAC名
Hydrogen cyanide
別名 氫氰酸
識別
CAS號 74-90-8
RTECS MW6825000
性質
化學式 HCN
摩爾質量 27.03 g·mol⁻¹
外觀 無色氣體或淡藍色易揮發液體
密度 (液) 0.687
熔點 -13.4°C (259.75 K, 7.88°F)
沸點 26°C (299.15 K, 78.8°F)
溶解性 易溶
pKa 9.2 - 9.3
結構
分子構型 直線形
偶極矩 2.98 D
危險性
警示術語 R:R12-R26-R27-R28-R32
安全術語 S:S1/2-S7-S9-S13-S16-S28-S29-S45
主要危害 劇毒及易燃
NFPA 704
NFPA 704.svg
4
4
2
 
閃點 −17.78 °C
相關物質
相關化學品 氯化氰磷雜乙炔
三甲基氰矽烷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一般條件(25 ℃,100 kPa)下。

氰化氫,又稱氫氰酸,化學式HCN。標準狀態下為氣體,劇毒且致命,無色而苦,並有杏仁氣味,能否嗅出視乎個人基因[來源請求]。氰化氫是一種無色,有毒液體, 它是一種弱酸,沸點26℃(79°F)。氰化氫是一個線性分子,碳和氮之間具有三鍵

目錄

製取

氰化氫的實驗室製法是通過氰化物與酸反應製備,如:

\rm H^+ + NaCN \longrightarrow HCN + Na^+


最重要的工業製取氰化氫的方法要數Andrussow氧化反應,它是通過甲烷、氨氣以及氧氣在約1200°C經由鉑催化得到氰化氫:

\rm 2 CH_4 + 2 NH_3 + 3 O_2 \longrightarrow 2 HCN + 6 H_2O


其中反應所需能量由甲烷和氨氣的部分氧化提供。
這個反應是由德國化學家Leonid Andrussow首先在1927年於法本公司發現的。[1]

或者由石墨與氨氣加強熱生成氣體,冷凝後得液體氰化氫。

\rm NH_3 + C \triangleq HCN + H_2


化學性質

分子可溶於水中形成氫氰酸。可與鹵代烴進行親核取代反應(SN),及與羰基化合物進行親核加成反應生成α-羥基腈。由於可以使化合物增加一個碳原子,故是重要的有機合成試劑和化工步驟,實際上常用CN作親核試劑。

危害

健康危害:抑制細胞色素氧化酶,造成細胞窒息。可致眼、皮膚灼傷,吸收引起中毒

急性中毒

  1. 前驅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頭痛;口服有舌尖、口腔發麻等。
  2. 呼吸困難期有呼吸困難、血壓升高、皮膚粘膜呈鮮紅色等。
  3. 驚厥期出現抽搐、昏迷、呼吸衰竭。
  4. 麻痹期全身肌肉鬆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慢性影響:神經衰弱症候群皮炎

參閱

參考資料

  1. Andrussow, L.. The catalytic oxydation of ammonia-methane-mixtures to hydrogen cyanide. Angewandte Chemie. 1935, 48 (37): 593–595. doi:10.1002/ange.19350483702. 

外部連結

參考來源

關於「氰化氫」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