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氏劑
A+醫學百科 >> 路易氏劑 |
2-氯乙烯基二氯胂[1] | |||
---|---|---|---|
|
|||
IUPAC名 2-chloroethenylarsonous dichloride |
|||
別名 | 2-chloroethenyldichloroarsine 2-chlorovinyldichloroarsine 路易氏劑 |
||
識別 | |||
CAS號 | 541-25-3 | ||
PubChem | 5372798 | ||
ChemSpider | 4522971 | ||
SMILES |
|
||
InChI |
|
||
InChIKey | GIKLTQKNOXNBNY-OWOJBTEDBF | ||
MeSH | lewisite | ||
性質 | |||
化學式 | C2H2AsCl3 | ||
摩爾質量 | 207.32 g/mol g·mol⁻¹ | ||
密度 | 1.89 g/cm3 | ||
熔點 | –18 °C | ||
沸點 | 190 °C | ||
危險性 | |||
NFPA 704 | |||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一般條件(25 ℃,100 kPa)下。 |
2-氯乙烯基二氯胂(2-Chloroethenyldichloroarsine),又名路易氏劑(Lewisite),由美國化學家W.L.Lewis(Winford Lee Lewis)於1918年春發明,是一種具有強烈皮膚糜爛毒性的有機砷化合物,在毒劑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工業品中含有α、β、γ三種類型的路易氏劑,其中α型糜爛毒性最強,β型次之,γ型無實際軍用價值。一般而言,合格的路易氏劑中主要組分為α成分,含少量β成分,不應有γ成分。β型路易氏劑通常被視為一種刺激性毒劑。
目錄 |
常見形態
純品為無色、無臭的油狀液體。生產過程中作為原料之一的AsCl3易帶入產品中從而使產品呈現紫色。工業品為具有天竺葵味的褐色液體,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天竺葵味實為路易氏劑的分解產物或雜質所致,但刺激味則是路易氏劑本身所致)。
合成
對人體的副作用
會令人體的皮膚腐爛,如不作防護及作及時治療,最後因呼吸道、皮膚腐爛而死。人體在接觸後三十分鐘便出現症状。這氣體亦會引起低血壓症状,有稱為路易斯休克(Lewis Shock)。
穩定性
路易氏劑在常溫且無水的環境下較為穩定,加熱分解生成仲胂與叔胂並可進一步分解。當使用爆炸法分散毒劑時,即使受熱時間不長也會有大量分解。路易氏劑對鋁及其合金具有嚴重腐蝕作用,對鋼與黃銅則不易腐蝕。鐵的存在會加速路易氏劑的歧化過程,促使其轉變為β型與γ型路易氏劑。α型路易氏劑易於水解,相對濕度80%時即水解4/5以上,這令其的戰鬥使用受到很多限制。路易氏劑水解生成微溶於水的白色晶體——氯乙烯氧胂,此化合物仍然具有強烈的皮膚糜爛作用與全身中毒作用;液滴水解時會在外層形成一層由氯乙烯氧胂構成的膜,從而阻止內部毒劑的進一步水解。路易氏劑的水解是可逆的,並在鹼性條件下水解加速。
軍事用途
由於英國人在二次大戰期間發現了解毒劑(二巰基丙醇),令路易氏劑本身的軍用價值不及其他無解毒劑的化學武器。路易氏劑在實戰中通常與芥子氣混合使用,既能降低毒劑的凝固點,又可令毒劑多樣化,增加救治困難。美國、蘇聯、日本和義大利都曾生產這種毒氣。
參考資料
|
參考來源
關於「路易氏劑」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