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中性粒細胞增多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李司忒菌病患者外周血白細胞常增多,以中性粒細胞增多為主。臨床上表現變化多樣,主要臨床類型化膿性腦膜腦炎敗血症圍生期感染,導致流產新生兒李司忒菌病。

目錄

新生兒中性粒細胞增多的原因

世界各地均發現有本病。從土壤、水和蔬菜表面,人和動物的糞便中能分離出單核細胞增多性李司忒菌。人通過與帶菌動物直接接觸被感染,呈散發性分布。這種傳播方式的感染者以屠夫,屠場工作者和獸醫多見,有一定職業關係。細菌也可通過污染蔬菜、牛奶和其它食物,經消化道傳播,引起人利特斯菌病的爆發流行。細菌還能引起院內感染。正常人對單核細胞增多性利斯特菌感染具有一定的自然免疫力。感染後多僅表現流感樣症状或輕症的腦膜腦炎。病程常呈良性的自限性經過。當人免疫功能低下,特別是吞噬細胞功能和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時,細菌經腸道粘膜或皮膚、粘膜進入局部小靜脈淋巴管,隨後侵入血循環,造成敗血症。當細菌侵入組織器官後可引起相應組織器官的化膿性病變,形成散在小膿腫。侵入腦組織和腦膜則引起化膿性腦膜腦炎,甚至腦膿腫。孕婦感染後,細菌可通過胎盤導致胚胎感染,引起流產新生兒利斯特菌病

新生兒中性粒細胞增多的診斷

李司忒菌病患者外周血白細胞常增多,以中性粒細胞增多為主。腦膜腦炎患者腦脊液檢查顯示蛋白含量升高,糖下降不太明顯,僅半數人腦脊液糖低於2mmol/l,白細胞數常增多,範圍波動在(50~1000)×106/l。白細胞分類以多核細胞增加為主。由於李司忒菌病在臨床上很難與其它細菌感染相區別,確診有賴於細菌培養。如能分離出病原菌則可確診。但本菌易與鏈球菌棒狀桿菌相混淆,因此當有不明原因的感染病人,感染標本中分離到類白喉桿菌或非致病菌時應考慮到本病的可能性。

根據症状出現的早晚,可分為新生兒早發性和晚發性李司忒菌病。早發性李司忒菌病見於新生兒出生後數小時。表現為呼吸困難肺炎肝脾腫大,暗紅色皮疹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血、尿、胃液、支氣管分泌物、羊水、胎糞培養常可分離到致病菌,但腦脊液培養常為陰性。晚發性李司忒菌病見於嬰兒出生後3~13日或更晚,以腦膜腦炎表現為主,有發熱易受刺激拒食等。腦脊液培養常能發現單核細胞增多性李司忒菌。其它少見李司忒菌病有亞急性心內膜炎眼內炎腹膜炎胸膜炎骨髓炎淋巴結炎皮膚李司忒菌病,結膜炎膽囊炎,肝、脾膿腫,軟組織膿腫等。李司忒菌病的預後取決於發病的年齡和原發病的狀況。早發性新生兒李司忒菌病預後差,病死率高,達40%~54%。存活者也常遺留嚴重的神經系統後遺症。晚發性新生兒李司忒菌性腦膜腦炎預後較好,但近半數病人可遺留神經系統後遺症。無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敗血症的病死率約11%,伴腦膜腦炎的敗血症的病死率達30%。

新生兒中性粒細胞增多的鑒別診斷

新生兒中性粒細胞增多症状需要和下面的症状相互鑒別。

1.中性粒細胞類白血病反應:有原發病,如感染腫瘤中毒、急性溶血等,診斷不難。如外周血幼稚細胞較多,且有形態異常,則應與白血病等鑒別。

2.Sweet症候群:又稱為急性發熱中性粒細胞皮膚病,其臨床特點為顏面、頸部、四肢有不對稱、痛性、水腫性暗紅色隆起的紅斑;紅斑邊界清楚、質硬、有觸痛;活檢其表層有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並見核碎裂;伴有發熱疲乏、骨關節酸痛。外周血白細胞(15~20)×109/L,中性粒細胞佔80%~90%。本病在病程中約有10%的病例合併急性白血病

3.良性特發性中性粒細胞增多症:本病可見於任何年齡。一般無臨床症状,少數可有乏力頭昏。外周血白細胞持續輕至中度增高,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無細胞形態異常或中毒性改變,骨髓有時可見粒系增生。病程可長達數年,查不到引起中性粒細胞增多的原因,不轉變為急性或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4.遺傳性中性粒細胞增多症:本症臨床與良性特發性中性粒細胞增多症相類似。其鑒別在於,常有遺傳史,家庭成員常有相同發病。

李司忒菌病患者外周血白細胞常增多,以中性粒細胞增多為主。腦膜腦炎患者腦脊液檢查顯示蛋白含量升高,糖下降不太明顯,僅半數人腦脊液糖低於2mmol/l,白細胞數常增多,範圍波動在(50~1000)×106/l。白細胞分類以多核細胞增加為主。由於李司忒菌病在臨床上很難與其它細菌感染相區別,確診有賴於細菌培養。如能分離出病原菌則可確診。但本菌易與鏈球菌棒狀桿菌相混淆,因此當有不明原因的感染病人,感染標本中分離到類白喉桿菌或非致病菌時應考慮到本病的可能性。

根據症状出現的早晚,可分為新生兒早發性和晚發性李司忒菌病。早發性李司忒菌病見於新生兒出生後數小時。表現為呼吸困難肺炎肝脾腫大,暗紅色皮疹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血、尿、胃液、支氣管分泌物、羊水、胎糞培養常可分離到致病菌,但腦脊液培養常為陰性。晚發性李司忒菌病見於嬰兒出生後3~13日或更晚,以腦膜腦炎表現為主,有發熱,易受刺激拒食等。腦脊液培養常能發現單核細胞增多性李司忒菌。其它少見李司忒菌病有亞急性心內膜炎眼內炎腹膜炎胸膜炎骨髓炎淋巴結炎皮膚李司忒菌病,結膜炎膽囊炎,肝、脾膿腫,軟組織膿腫等。李司忒菌病的預後取決於發病的年齡和原發病的狀況。早發性新生兒李司忒菌病預後差,病死率高,達40%~54%。存活者也常遺留嚴重的神經系統後遺症。晚發性新生兒李司忒菌性腦膜腦炎預後較好,但近半數病人可遺留神經系統後遺症。無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敗血症的病死率約11%,伴腦膜腦炎的敗血症的病死率達30%。

新生兒中性粒細胞增多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新生兒中性粒細胞增多的治療:

1.病因治療  應用抗生素治療感染性疾病;應用羥基脲白消安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結締組織疾病治療用阿司匹林糖皮質激素等。

2.血漿成分去除術  分離和去除病人血液中某些與疾病相關的致病成分或同時用正常血液成分給予補充,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如用於高白細胞的白血病的白細胞置換。分離的方法有:手工操作法、離心法、淨化法。目前國內外常使用離心法,離心法可在短時間內採集和去除大量的致病成分,治療效果好。淨化法治療肝炎、感染性疾病、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療效甚好。但本方法操作較複雜,價格昂貴。

參看

關於「新生兒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