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毛狂
A+醫學百科 >> 拔毛狂 |
拔毛狂是指反覆地不能剋制拔除自己毛髮的衝動行為,於1889年Hallopeau首次報導。本病可能是一個單獨的症状,也可能與某些嚴重的精神疾病有關,如智能發育遲緩、抑鬱、焦慮、精神分裂症、強迫性神經官能症及藥癮者等。拔毛癖兒童患病率是成人的7倍,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5倍,學齡前男孩更易患病。
目錄 |
拔毛狂的病因
病因:
有人認為家庭動力學因素可能是拔毛癖發病和使症状持續的因素,如父母性情急躁、消極、不履行父母的職能、不與孩子接觸;父母與孩子敵對或嚴厲健康搜索是女性少年患者家庭的主要模式。性心理發育各期的多個固定點可能是此病的病理心理學原因。有報導拔毛癖患者與強迫症臨床表現相似及其一級親屬中強迫症出現率較高,同時,使用能控制強迫症患者症状的5-羥色胺的抗抑鬱劑,如氯丙咪嗪和氟西汀(氟苯氧丙胺)治療拔毛癖同樣有效,因此,認為拔毛癖可能是強迫症的一種亞型。
發病機制:
有人認為家庭動力學因素可能是拔毛癖發病和使症状持續的因素,如父母性情急躁、消極、健康搜索不履行父母的職能、不與孩子接觸;父母與孩子敵對或嚴厲是女性少年患者家庭的主要模式。性心理發育各期的多個固定點可能是此病的病理心理學原因。有報導拔毛癖患者與強迫症臨床表現相似及其一級親屬中強迫症出現率較高,同時,使用能控制強迫症患者症状的5-羥色胺的抗抑鬱劑,如氯丙咪嗪和氟西汀(氟苯氧丙胺)治療拔毛癖同樣有效,因此,認為拔毛癖可能是強迫症的一種亞型。
拔毛狂的症状
病人用手或用鐵夾及鑷子等物件,將自己的毛髮強行拔除。同一患者的拔毛部位較固定,但不同患者拔毛部位各異。多見於頂額、額顳部及枕部頭髮,但眉毛、睫毛、腋毛及陰毛亦可受累。拔除後再生之毛髮仍反覆被拔除,頭皮部常有大片脫髮,形如斑禿,但邊界多不整齊,且脫髮處常有殘存毛髮及斷髮。年齡較大患者,否認自己的拔毛行為。拔毛行為常發生在臥床休息、閱讀、看電視或做作業時。症状可持續性或間歇性。有些病人用雙手將毛髮撕斷或用剪刀將毛髮剪斷,謂之斷毛癖(trichckryptomania)。病人既拔又食自己的毛髮稱之拔食毛癖(trichotillophagimania),吞下的毛髮會導致腹痛、厭食、便秘、消化道內毛石或毛糞石形成,導致腸梗阻、腸穿孔、腸出血、急性胰腺炎及阻塞性黃疸等併發症。
根據臨床上病人經常用手或用鐵夾及鑷子等物件將自己的毛髮強行拔除的表現就可以診斷。
拔毛狂的併發症
吞下的毛髮會導致腹痛、厭食、便秘、消化道內毛石或毛糞石形成,導致腸梗阻、腸穿孔、腸出血、急性胰腺炎及阻塞性黃疸等併發症。
拔毛狂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預防:鼓勵病人樹立治癒疾病的信心,消除精神緊張感。安排好工作和學習,積極參加文體等集體活動,以轉移其對疾病的注意力。
拔毛狂的中醫治療
拔毛狂的西醫治療
1、心理治療:分析與本病有關的心理因素,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解除其焦慮情緒、情感障礙和顧慮,去除不良的心理刺激。對於兒童患者,通過教育及改善不良家庭環境,與父母配合進行家庭治療等。再施以一定的行為療法,包括患者自我監督、記錄拔毛行為、懲罰機制、使用眼藥水阻止拔毛等,這些方法的目的在於克制拔毛衝動、轉移注意力,與拔毛衝動相抵抗。
2、催眠療法:催眠療法常作為行為療法、精神療法的輔助療法,對患者施以一定的催眠技術,減少患者的焦慮等。催眠療法的效果與患者能被催眠的能力有關,與催眠的次數無明顯關係。對該療法目前缺乏系統的對照研究,尚不能得出確切結論。
3、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以抗抑鬱為主,可選用氯丙咪嗪、多塞平、阿咪替林等三環類抗抑鬱藥。氯丙咪嗪是目前惟一經雙盲、對照試驗證實的對拔毛癖有效的藥物,劑量每日~250mg,連服4~6個月,治療初期可產生抗膽鹼能樣不良反應,如口乾、多汗、視力模糊、震顫、尿瀦留等,長期應用可導致體重增加。選擇性5-色胺再攝取抑製藥(SSRIs)為新型抗抑鬱藥,對拔毛癖和強迫性神經症等疾病有效,常用氟西汀、帕羅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等。該類藥物起效快、用法簡便,無三環類抗抑鬱藥的抗膽鹼能樣不良反應,但目前對其長期效應尚不清楚。
對用抗抑鬱藥治療僅有部分療效或療效不持久者,可以小劑量氯丙咪嗪、5-色胺再攝取抑製藥聯用,常用氟哌啶酮、匹莫齊特。研究表明,單純應用氯丙咪嗪治療僅有輕度療效,加用匹莫齊特(每日~2mg),獲得顯著療效且療效維持6個月,同樣,加用利司哌酮(每日mg),病情也獲得顯著改善。
鋰劑、丙戊酸鹽、加巴噴丁等可以降低神經興奮性的藥物可試用於有不可遏制拔毛衝動的患者,納曲酮可試用於有拔毛欣快感的患者,對於由瘙癢誘發的患者可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製劑止癢而減少發作。
拔毛狂的護理
預後:本病預後良好,皮膚科、兒科和精神科醫師共同合作對消除本病的軀體因素和提高療效至關重要。
拔毛癖是精神心理疾病之一,可能是精神緊張焦慮等心理因素或家庭因素所致。在世界衛生組織編寫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中,將本病歸類於精神行為障礙之習慣與衝動控制障礙部分。
一般拔毛癖患者發病前多有導致情緒不穩的誘因,如需要與父母分離,或因學習壓力過大,受到老師批評、遭到父母分離,或因學習壓力過大,受到老師批評、遭到父母打罵,或父母性格不穩,管教過分嚴厲,缺少親情愛護等。
典型的拔毛癖表現為在長時期內有反覆發作性或衝動性拔除毛髮行為,患者自覺或不自覺地把頭髮、眉毛、睫毛、鬍鬚、腋毛或陰毛等拔去,形成無瘢痕性脫髮,拔毛癖所致的禿髮常為單個,或幾個,常位於額頂部或額顳部,但身體其他有毛髮部位也可發生。檢查脫髮區可見脫髮斷髮往往同時存在,殘留的新發高低不一,其邊緣頭髮牽拉試驗呈陰性。每個患者的拔髮部位一般比較固定。部分患者在拔毛髮前有精神緊張感,實施行動後感受到輕鬆滿足。
拔毛癖患兒在發病後每當出現焦慮、緊張情緒時,拔毛髮行為的出現頻率和嚴重程度也增加。因此,引起該病的心理因素或家庭因素持續存在,病情自然拖長,病情也會逐漸加重。也有研究發現,該病患者伴發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終生患病率分別為55%和57%。
組織病理是早期毛囊顯示嚴重損傷,而毛干正常,或有脆發。以後,許多毛囊萎縮,只產生軟的、扭曲的毛髮。
拔毛癖可根據拔毛髮的行為不能自我剋制,並有相關的脫髮表現,診斷可以確立。若在妄想、幻覺等精神症状驅使下出現拔毛髮的行為則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一部分表現。拔毛癖需排除由於頭髮或有毛部位炎症等病變而使患者感到不適,導致出現拔毛髮的行為。
拔毛狂吃什麼好?
參看
關於「拔毛狂」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