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寒熱相移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二十六寒熱 >> 寒熱相移
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內經太素目錄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故得之厥氣」,見《素問》卷十第三十七《氣厥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六第十。自「三陽急為瘕」至末,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八《大奇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一下篇。

腎移寒於脾,癕腫少氣。

五臟病傳,凡有五邪,謂虛、實、賊、微、正等。邪從後來名虛邪,從前來名實邪,從所不勝來名微邪,從勝處來名賊邪,邪從自起名曰正邪。腎移寒於脾,此從不勝來也。謂腎臟得寒,傳與脾臟,致令脾氣不行於身,故發為癰腫。寒傷谷,故為少氣也。

平按:「脾」《素問》作「肝」,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腎移寒於脾,元起注云:腎傷於寒而傳於脾,脾主肉,寒生於肉則結為堅,堅化為膿,故為癰也。血傷氣少,故曰少氣。《甲乙經》亦作移寒於脾。王因誤本,遂解為肝,亦智者之一失也。」「癕」《素問》、《甲乙》作「癰」,下同。注「病傳」,袁刻作「內傳」;「從勝處來」,袁刻作「從所勝來」。

脾移寒於肝,癕腫筋攣。

脾得寒氣,傳與肝臟,名曰微邪。以脾將寒氣與肝,肝氣壅遏不通,故為癰腫。肝以主筋,故肝病筋攣者也。

肝移寒於心,狂鬲中。

肝得寒氣,傳於心臟,名曰虛邪。肝將寒氣與心,心得寒氣,熱盛神亂,故狂鬲也,心氣不通也。

平按:《素問》「鬲」作「隔」。

心移寒①於肺,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心得寒氣,傳與肺者,名曰賊邪。心將寒氣與肺,肺得寒發熱,肺焦為渴,名曰肺消。飲一升,溲一升,可療;飲一升,溲二升,肺已傷甚,故死也。

平按:《素問》「肺消」二字重,《甲乙》作「為肺消,肺消者」。

①「移寒」,蕭本原作「寒移」。今據仁和寺本改。

肺移寒於腎,為涌水,涌水者,按腹下堅,水氣客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裹囊②,治主肺者。

肺得寒氣,傳與腎臟,名曰虛邪。肺將寒氣與腎,腎得涌水,大腸盛水,裹於①腹中,如帛囊漿壺。以肺寒飲為病,故療於肺也。

平按:「腹下堅」,《素問》「下」作「不」,《甲乙》作「按其腹不堅」,「則鳴」作「腸鳴」。「如裹囊」《甲乙》作「如囊裹漿」,《素問》作「如囊裹漿,水之病也」,無「治主肺者」四字。

②「囊」,蕭本原作「壺」。查仁和寺本,此字下部略殘,初看似「壺」,細辨則實為「囊」字,今改為「囊」字,與注文及「平按」合。

①「於」,蕭本原作「如」。今據仁和寺本改。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脾受熱氣,傳之與肝,名曰微邪。脾將熱氣與肝,肝血怒盛傷,為驚怖衄血也。

肝移熱於心,則死。

肝受熱氣,傳之與心,名曰虛邪。肝將熱氣與心,心中有神,不受外邪,故令受邪即死也。

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

心受熱氣,傳之與肺,名曰賊邪。心將熱氣與肺,肺得熱氣,膈熱消飲多渴,故曰膈消也。

平按:「鬲」《甲乙》作「膈」。

胞移熱於膀胱,則□溺血

胞,女子胞也。女子胞中有熱,傳與膀胱尿胞,尿脬得熱,故為淋病尿血也。

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靡。

隔,塞也。膀胱,水也。小腸,火也。是賊邪來乘,故小腸中塞,不得大便。熱上沖,口中爛,名曰口靡。靡,爛也,亡②之反。

平按:《素問》「膈」作「鬲」;「靡」作「糜」,《甲乙》亦作「糜」。

②「亡」,蕭本原作「止」。今據仁和寺本改。人衛本註:日抄本亦作「亡」。

肺移熱於腎,傳為素痙。

肺受熱氣,傳之與腎,名曰虛邪。肺將熱氣與腎,腎得熱氣,名曰素痙之病。素痙,強直不能迴轉。

平按:「素痙」《素問》、《甲乙》作「柔痓」。

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辟死,不可治。

腎受熱氣,傳之與脾,名曰微邪。腎將熱氣與脾,脾主水谷,故脾得熱氣,令腸中水谷消竭,所以腸虛,辟疊不通而死。

平按:「辟」《素問》、《甲乙》作「澼」。又「肺移熱於腎」兩節,《素問》、《甲乙》在「胞移熱於膀胱」上。

小腸移熱於大腸,為密疝為沉。

小腸得熱,傳與大腸,名曰賊邪。小腸將熱氣與大腸為病,名曰密疝。大腸得熱,密澀沉而不通,故得密沉之名也。

平按:「密疝」《素問》、《甲乙》作「虙瘕」,王注謂:「虙與伏同,血澀不利,則月事沉滯而不行,故云為虙瘕為沉也。」與楊注異。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入胃之食亦

大腸得熱,傳與胃者,名曰虛邪。大腸將熱與胃,胃得熱氣,實盛消食,故喜飢多食。以其熱盛,食于于胃,不作肌肉,故瘦。亦,義當「易」也,言胃中熱,故入胃之食變易消無,不為肌肉,故瘦。

平按:「而瘦,入胃之食亦」,《素問》「胃」作「謂」,《甲乙》作「而溲,名曰食□」。

胃移熱於膽,名曰食亦。

胃得熱氣,傳之與膽,從不勝來,名曰微邪。胃將熱氣與膽,膽得於胃谷之熱氣,令膽氣消易,仍名食易。

平按:「名曰」《素問》作「亦曰」,《甲乙》作「亦名」。

膽移熱於腦,則辛煩鼻淟,鼻淟者,濁涕下不止,傳為衄□瞑目,故得之厥氣。

淟,他典切,垢濁也。□,已③結反,目眵也。腦髓屬腎,膽得熱氣,傳之與腦,從前而來,名曰實邪。膽將熱氣與腦,腦得膽之熱氣,鼻煩辛酸,流於濁涕,久下不止,傳為鼽衄眵瞑也。瞑,開目難也。此膽傳之病,並因逆熱氣之所致也。

平按:《素問》、《甲乙》「煩」作「頞」;「淟」作「淵」。「厥氣」《素問》作「氣厥」,《甲乙》無「氣」字。注「煩」,袁刻作「頻」;「並因」,袁刻誤作「並目」。

③「已」,人衛本注曰:疑「亡」之誤。

三陽急為瘕,

瘕,謂女子宮中病,男子亦有瘕而為病。凡脈急者,多寒。三陽,謂太陽。候得太陽脈急,為是陰勝多寒,男子為瘕,女子為石瘕之病。

平按:《素問》「為」下有「三陰急為疝」五字。注「瘕,謂」,「謂」字袁刻脫。

二陰急為癇厥,

二陰,少陰也。候得少陰脈急,是為陽與陰爭,發為小兒癇病手足逆冷也。

二陽急為驚。

二陽,陽明也。陽與陰爭,少陰勝,發大小人驚也。

平按:《素問》新校正云:「三陽急為瘕至二陽急為驚,全元起本在《厥論》,王氏移在《大奇論》。」據此,則全本與本書合。

32 經脈厥 | 厥頭痛 32
關於「太素/寒熱相移」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