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寒熱瘰癧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二十六寒熱 >> 寒熱瘰癧 |
黃帝內經太素 |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十第七十《寒熱篇》,又見《甲乙經》卷八第一上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寒熱瘰癧在於頸掖者,皆何氣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瘺,寒熱之毒氣也,堤留於脈而不去也。
風成為寒熱,寒熱之變亦不勝數,乃至甚者為癰病也。今行脈中壅遏,遂為瘰癧鼠瘺也。堤,癰障。
平按:「掖」《靈樞》、《甲乙》作「腋」。「堤留於脈」《甲乙》作「稽於脈」,注云:「《靈樞》稽作堤」今本《靈樞》仍作「留」,無「堤」字。
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瘺之本,皆在於臟,其末上於頸掖之間,其浮於脈中而未內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
寒熱之氣在肺等臟中,循脈而上,發於頸掖,不生於項。在脈中未在肌肉,言其淺也。為膿血者,外泄氣多,故易去也。
平按:《甲乙》「上於」作「上出」;「脈中」作「胸中」;「而未內著」作「未著」二字。《靈樞》「上於」作「上出於」三字。注「易去」,袁刻誤作「是去」。
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
本,謂臟也。末,謂瘺處也。道,謂臟腑脈行所發穴路也。徐往來者,動針法也。
平按:「奈何」下,袁刻脫「岐伯曰」三字。
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療之得愈分劑也。
黃帝曰:決其死生奈何?岐伯答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從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而死。見赤脈而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以下言死生候也。寒熱已成,成在太陽,太陽為目上綱,其脈下見,令①太陽經溢入絡中,甚者併入絡中,下貫瞳子,瞳子是骨之精,為寒熱傷甚,故一脈獨貫,一歲死也。若為二三,氣散不獨,故二三歲死也。雖有赤脈,不貫瞳子,可得療者,以未傷骨精故也。
①「令」,人衛本注曰:疑今之誤。
蟲癰 | 灸寒熱法 |
出自A+醫學百科 「太素/寒熱瘰癧」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A4%AA%E7%B4%A0/%E5%AF%92%E7%83%AD%E7%98%B0%E7%96%AC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太素/寒熱瘰癧」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