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寒熱厥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二十六寒熱 >> 寒熱厥
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內經太素目錄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二第四十五《厥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三,又見《巢氏病源》卷十二《冷熱病諸候.寒熱厥候篇》,惟編次前後略異。

黃帝問於岐伯曰:厥之寒熱者何也?

夫厥者,氣動逆也。氣之失迎,有寒有熱,故曰厥寒熱也。九月反,逆氣。

平按:注「氣之失迎」,袁刻「之」作「動」。

岐伯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下,謂足也。足之陽氣虛也,陰氣乘之足冷,名曰寒厥。足之陰氣虛也,陽氣乘之足熱,名曰熱厥也。

黃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足下何也?

寒熱逆之氣,生於足下,令足下熱,不生足上何也?

岐伯曰:陽起於五指之表,集於足下而熱於足心,故陽勝則足下熱。

五指表者,陽也。足心者,陰也。陽生於表,以溫足下。今足下陰虛陽勝,故足下熱,名曰熱厥也。

平按:「陽起於五指之表」《素問》作「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新校正云:「《甲乙》『陽氣起於足』作『走於足』,『起』當作『走』。」今本《甲乙》仍作「起」。按: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自以「走」字為允。又《素問》、《甲乙》「表」下有「陰脈者」三字;「而熱」,「熱」字作「聚」,巢氏亦作「聚」。注「表者」,「者」字袁刻脫。「今足下」,「今」字袁刻作「令」。

黃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始,上於膝下何也?岐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里,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寒。黃帝曰:善。

五指里,陰也。膝下至於膝上,陽也。今陽虛陰勝之,故膝上下冷也。膝上下冷,不從外來,皆從五指之里,寒氣上乘冷也。

平按:「必從」,「必」字袁刻脫。「始,上於膝下」《素問》、《甲乙》作「而上於膝者」。又《素問》「皆從內寒」,「寒」作「也」,《甲乙》無「寒」字,巢氏作「皆從內寒」,與本書同。

黃帝曰:寒厥何失而然?

厥,失也。寒失之氣,何所失逆,致令手足冷也?

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也,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衰,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

大便處為後陰,陰器為前陰也。宗,總也。人身大筋總聚以為前陰也。手太陰脈絡大腸,循胃口,足太陰脈絡胃,手陽明脈屬大腸,足陽明脈屬胃,手足陰陽之脈,皆主水谷,共以水谷之氣資於諸筋,故令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足陽明等諸脈聚於陰器,以為宗筋,故宗筋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為陽,故人足陽明春夏氣盛;秋冬為陰,故人足太陰秋冬氣盛也。

平按:「前陰者,宗筋之所聚」《甲乙》作「厥陰者,眾筋之所聚」,《素問》新校正云:「《甲乙》作『厥陰者眾筋之所聚』。全元起云:『前陰者,厥陰也。』與王注異,亦自一說。」巢氏「陰」上無「前」字。「陽氣多」,「多」字原鈔不全,《素問》、《甲乙》、巢氏均作「多」,袁刻作「盛」。「陰氣衰」,「衰」字《素問》、《甲乙》均作「少」。

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未能復,精氣溢下,邪氣且從之而上,氣居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故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

此人,謂是寒厥手足冷人也。其人形體壯盛,從其所欲,於秋冬陽氣衰時,入房太甚有傷,故曰奪於所用。因奪所用,則陽氣上虛,陰氣上爭,未能和復,精氣溢泄益虛,寒

邪之氣因虛上乘,以居其中,以寒居中,陽氣衰虛。夫陽氣者,衛氣也。衛氣行於脈外,滲灌經絡以營於身,以寒邪居上,衛氣日損,陰氣獨用,故手足冷,名曰寒厥也。

平按:「未能復」《素問》作「不能復」。「且從之而上」《素問》、巢氏「且」作「因」,《甲乙》作「從而上之」。「氣居於中」《甲乙》作「所中」二字。

黃帝曰:熱厥何如?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

酒為熱液,故人之醉,酒先入並絡脈之中,故經脈虛也。脾本為胃行於津液,以灌四臟。今酒及食先滿絡中則脾臟陰虛,脾臟陰虛則脾經虛,脾經既虛則陽氣乘之,陽氣聚脾中則谷精氣竭,谷精氣竭則不營四肢,陽邪獨用,故手足熱也。

此人必數醉若飽已入房,氣聚於脾中未得散,酒氣與谷氣相搏,熱於中,故熱遍於身,故內熱溺赤。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

此具言得病所由。此人,謂手足熱厥之人,數經醉酒及飽食,酒谷未消入房,氣聚於脾臟,二氣相搏,內熱於中,外遍於身,內外皆熱,腎陰內衰,陽氣外勝,手足皆熱,名曰熱厥也。

平按:「此人必數醉」,袁刻脫「必」字。《素問》、《甲乙》「飽已」作「飽以」;「未得散」作「不得散」;「相搏」作「相薄」,巢氏作「相併」。「熱於中」《素問》作「熱盛於中」,《甲乙》無此三字,巢氏作「熱起於內」。「故內熱溺赤」《素問》、《甲乙》作「內熱而溺赤」,巢氏「溺」作「尿」。「有衰」《甲乙》作「日衰」,《素問》、巢氏並作「有衰」,袁刻作「日」。

黃帝問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令人腹滿及不知人,以為失逆稱為厥者,請聞所以。

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

上,謂心腹也。下,謂足下也。上陽非無有陰,下陰非無有陽,氣之常也。今陰氣並盛於上,下虛故腹滿也。

平按:《甲乙》無「脹」字。巢氏「陰氣」上有「此由」二字,無「則下虛」至下節「陽氣盛於上」十四字。

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亂則不知人。黃帝曰:善。

心腹為陽,下之陽氣重上心腹,是為邪氣逆亂,故不知人也。

平按:「陽氣盛於上」《甲乙》作「腹滿」二字,注云:「《素問》作陽氣盛於上。」《素問》新校正云:「當從《甲乙》之說。何以言之?別按《甲乙》云:陽脈下墜,陰脈上爭,發屍厥。焉有陰氣盛於上而又言陽氣盛於上。又按張仲景云: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奪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仲景言陽氣退下,則是陽氣不得盛於上,故知當從《甲乙》也。」本書與《素問》同,與《甲乙》、巢氏異,姑存以俟考。

32 卷第二十六寒熱 | 經脈厥 32
關於「太素/寒熱厥」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