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微生物學/鸚鵡熱衣原體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醫學微生物學》 >> 衣原體 >> 鸚鵡熱衣原體
醫學微生物學

醫學微生物學目錄

鸚鵡熱衣原體C.psittaci 的主要宿主是禽類,所以提出了另一個病名稱鳥疫 (Ornithosis),以示該病的傳染源不限於鸚鵡科鳥類,而包括家禽和野禽在內的諸多鳥類。其次宿主為人類以外的哺乳動物,人只是在接觸這種動物後才會受到感染。人類有無原發性的鸚鵡熱感染問題,尚在爭論之中。但人類的鸚鵡熱作為一種養禽業的職業病已被醫學界所公認。

人類在接觸鸚鵡熱原體的傳染以後即可獲得感染。但是潛伏期往往難以確定,因為和禽類或哺乳動物的接觸有時是很短,有時是經常性的,一般認為6~15天之間,個別病例的潛伏期可長達近40天。本病呈急性發病,患者發冷、喉痛、頭痛、不適、體溫38℃左右,若出現脈速,則意味頭預後不良。初發症狀很象流感。少數病例可逐漸發作,在開始1周內僅有不同程度的頭痛,頗似普通感冒。隨著病情發展,患者不安、失眠、甚至譫妄,嚴重者出現昏迷。全身中毒症状急性腎功能衰竭胰腺炎、迅速死亡,從肺臟中分離到鸚鵡熱衣原體。但是,典型病例臨床表現非典型性肺炎乾咳、少量粘液,有明顯鐵鏽色,個別主訴胸痛白細胞稍低。衣原體毒素引起的毒血症可使患者噁心嘔吐、甚至出現黃疸少尿。嚴重病例可累及心血管神經系統,表現為心肌炎心內膜炎腦膜炎腦炎症状,可在心肌炎患者心肌內的巨噬細胞中檢查到包涵體。一般有心臟損害病例同時有肺炎出現,病死率也高。嚴重感染患者多在發病2~3周時死亡。在抗生素未聞世之前,本病暴發流行病死率達20%。目前已降至1%以下,且多數為老年人和幼兒。臨床上根據症状,有鳥糞接觸史即可初步診斷。不過鑒於臨床病情變化很大,必須有實驗室的輔助以明確診斷。

鸚鵡熱衣原體在雞胚卵黃囊及HeLa細胞、猴腎細胞培養中易於生長,並能感染小鼠發生肺炎、腹膜炎或腦炎而致死。

鸚鵡熱衣原體還能產生一種紅細胞凝集素,能凝集小鼠和雞的紅細胞。這種凝集素卵磷脂核蛋白複合物,其作用可被特異性抗體Ca++所抑制。

病原體分離可採取患者血液或痰液。痰液宜加鏈黴素處理。注射至小鼠腔及雞胚卵黃囊內,接種動物常於7~10天內死亡。剖檢後取脾、肺、肝等塗片塗色,查看有無衣原體及嗜鹼性包涵體。結果陽性時,再進行血清學鑒定。

血清學試驗患本病後常可檢出特異性抗體升高。補體結合抗體在體內維護時間較長,可在病初期及後期採取雙份血清標本進行試驗。

如後期血清比早期血清抗體滴度高4倍或以上,則有診斷意義。此外,還可進行血凝抑制試驗

參看

32 沙眼衣原體 | 肺炎衣原體 32
關於「醫學微生物學/鸚鵡熱衣原體」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