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膝風
A+醫學百科 >> 鶴膝風 |
鶴膝風,病名。指病後膝關節腫大變形,股脛變細,形如鶴膝者。亦名鶴游風、游膝風、鶴節、膝眼風、膝瘍、鼓槌風等。見《外科心法》卷五。該病多由經絡氣血虧損,風邪外襲,陰寒凝滯而成。病初多見膝關節疼痛微腫,步履不便,並伴見形寒發熱等全身症状;繼之膝關節紅腫焮熱,或色白漫腫,疼痛難忍,日久關節腔內積液腫脹,股脛變細,潰後膿出如漿,或流粘性黃液,癒合緩慢。治療:初其身熱腫痛者,服五積散,可配合白芥子外敷及蔥熨,或艾灸,或外敷回陽玉龍膏。日久患部腫痛者,宜溫陽祛濕,可用大防風湯、獨活寄生湯,痛甚者酌加乳香;潰後用芙蓉葉、菊花葉各15克,拌大米飯搗勻貼敷,或用豆腐渣蒸熟貼敷。本病類似膝關節結核及類風濕性關節炎。
中醫指結核性關節炎。患者膝關節腫大,象仙鶴的膝部。以膝關節腫大疼痛,而股脛的肌肉消瘦為特徵,形如鶴膝,故名鶴膝風。病由腎陰虧損,寒濕侵於下肢、流注關飾所致。大多由「歷節風」發展而成。
鶴膝風
病名。指病後膝關節腫大變形,股脛變細,形如鶴膝者。亦名鶴游風、游膝風、鶴節、膝眼風、膝瘍、鼓槌風等。見《外科心法》卷五。該病多由經絡氣血虧損,風邪外襲,陰寒凝滯而成。病初多見膝關節疼痛微腫,步履不便,並伴見形寒發熱等全身症状;繼之膝關節紅腫焮熱,或色白漫腫,疼痛難忍,日久關節腔內積液腫脹,股脛變細,潰後膿出如漿,或流粘性黃液,癒合緩慢。治療:初其身熱腫痛者,服五積散,可配合白芥子外敷及蔥熨,或艾灸,或外敷回陽玉龍膏。日久患部腫痛者,宜溫陽祛濕,可用大防風湯、獨活寄生湯,痛甚者酌加乳香;潰後用芙蓉葉、菊花葉各15克,拌大米飯搗勻貼敷,或用豆腐渣蒸熟貼敷。本病類似膝關節結核及類風濕性關節炎。
鶴膝風的治方10則:
鶴膝風是以膝部腫大,上下股脛部位纖細,形如鶴膝而命名,多見於30歲以下青年,尤以10歲以下兒童為最多。其特點為:發病緩慢,初期症状不明顯,疼痛不顯著,有時僅有輕微的關節疼痛或稍有腫脹,變化也甚慢。晚期膝部腫痛,關節明顯變化,狀如鶴膝,並出現膿腫。本病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述的膝關節結核,膝關節腔積液,主要由於感染結核桿菌所致。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先天不足,腎虧絡空,復被風寒乘襲,氣血失和,痰濁凝聚,蝕傷骨絡而成。初期治則是以補腎養血、溫經散寒為主,晚期是以育陰清熱,托里透膿為主。這裡特介紹幾則有關食療驗方,供參考。
1.白芥子60g,大蔥、生薑各30g。白芥子微炒先搗爛,與蔥姜共搗爛外包膝關節腫脹部位,連包2~3天,患處起泡破皮,不必害怕。
2.桂林粉背、雷公藤莖、根25~45g,加水適量文火煎3-4小時,早晚飯後分服,每日l劑(編者按:雷公藤毒性大,必須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3.黑魚1條,羌活、防風、當歸、桂枝、川烏、麻黃、鑽地風、透骨草各15g,木瓜酒5斤。黑魚去腸雜切塊,同餘藥隔水煮l周時,蘸抹患處。
4.豆腐渣適量,蒸熟,乘熱貼敷患處,每日l換。
5.青風藤90g,麻黃6g(後下),水煎(或濃縮製成片劑),早晚分服。
6.大蒜頭(去皮)lOOg,李樹皮50g,生薑lOg,蜂蜜6g。將大蒜頭搗成糊狀,李樹皮加水lOOml,煎取20ml,生薑搗爛取汁,加蜂蜜6g調勻,以上諸藥調成糊狀,攤在塑料布上,厚0.2em,外敷關節周圍,用繃帶包紮固定,待局部有發熱、刺痛,30-50分鐘後除去敷藥,暴露患部即可。
7.制草烏、制川烏各3g,白芥子6g,共研細末,取鮮羊肉90g,去筋骨用棒錘砸成糊狀,加入藥粉調勻,製成軟膏敷於患處,外用紗布包之,每隔7天換1次。
8.芙蓉葉、菊花葉各15g,拌大米飯適量,搗勻,貼敷患處,每日換。
9.大戟lOOg,甘遂lOOg,大黃末適量。前2味共研細末,蜂蜜調敷雙膝,並蓋上鮮菜葉以保持敷藥濕潤。每天2次,敷8小時,腫痛減輕。3天後在原方余末中按15%的比例加大黃末,再敷如前法,一星期腫消。
關於「鶴膝風」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