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盞憩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腎盞憩室腎實質內覆蓋移行上皮細胞的囊腔,經狹窄的通道與腎盂腎盞相通,憩室無分泌功能,但尿液可反流入憩室內。該病首先由Rayer於1841年描述,可為多發性,位於腎的任何部位,但腎上盞更易受累及。影像學檢查為診斷腎盞憩室的主要方法,對腎盞憩室直徑小於2.5cm的行保守治療,若並髮結石、腫瘤或直徑大於2.5cm則手術治療為主。

目錄

腎盞憩室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腎盞憩室的病因仍不清楚,兒童和成年人發病率相似,提示為胚胎學病因。在胚胎早期一些輸尿管的第3段及第4段分支形成,後又有序地退化,若其持續存在成為一個單獨的分支則可能形成腎盞憩室。

(二)發病機制

按其發生機制有先天性或獲得性的區別。大部分兒童期發現的本病為先天性疾病,1976年Kottasz及Hamvas提出先天性中心血管學說(congenital Vasocentric theory)。部分作者則主張是後天獲得的。一些患者的腎盞憩室可在急性上尿路感染後出現,提示憩室可能是小的局限性皮質膿腫破潰入集合系統而形成,或為兒童期腎盂內壓增高、尿液反流所致。Amar報導在有膀胱輸尿管反流的兒童中,腎盂腎盞憩室的發病率明顯增高,32例患有腎盂腎盞憩室的兒童中,23例有反流存在,提示憩室的形成可能是腎小盞反流的結果。其他原因包括結石梗阻、腎盞部位的感染、腎損傷、圍繞於腎小盞周圍的括約肌失弛緩症、痙攣或功能失調。

腎盞憩室常見有2種類型。Ⅰ型憩室最常見,常位於腎盞的杯口內,與腎小盞相連,多在腎的一極,以腎上極最為常見,通常較小,1mm至數厘米不等。偶爾也可為大憩室,此型憩室長期隨訪多無症状。Ⅱ型憩室與腎盂或鄰近的大腎盞相連,多位於腎的中央部位,形狀較大,且常有臨床症状

腎盞憩室的症状

多數單純性腎盞憩室無臨床症状,僅在靜脈腎盂造影時偶然發現。當憩室繼發感染結石時,可出現腰痛、肉眼血尿膿尿發熱尿頻尿急尿痛等表現。不伴結石者少有尿路感染症状。症状表現的嚴重程度與憩室的大小無關,一些小的腎盞憩室,也可引起明顯的腰痛。可能與腎盞連接部壓力增加或引流不暢有關。由於腎盞憩室通道很窄,結石極少能通過憩室頸排入腎盞。如有排石會出現腎絞痛。憩室合併結石時,表面的腎實質常形成瘢痕萎縮。瘢痕形成常導致憩室通道閉合。此時,結石位於腎實質的腔內,與集合系統完全分隔。憩室通道關閉可引起急性感染和腎膿腫。腎上極膿腫常導致有症状的胸腔積液感染也可導致黃色肉芽腫性腎盂腎炎

單純性腎盞憩室因缺乏症状體征,其診斷需依賴影像學檢查。

腎盞憩室的診斷

腎盞憩室的檢查化驗

1.尿常規 合併感染者可有鏡下血尿白細胞,嚴重時有肉眼血尿,需作尿細菌培養藥敏試驗

2.血常規 感染嚴重時白細胞總數和分類可增高。

在診斷中常採用分泌性尿路造影,其延遲像多可發現造影劑憩室中聚集。此外逆行造影、CTMRI有時也有一定幫助。

腎盞憩室的鑒別診斷

腎盞憩室應與腎盞積水、破入腎盞腎囊腫腎腫瘤腎結核等相鑒別。

(1)腎盞積液常由腎盞漏斗部炎症狹窄或結石梗阻引起,造影顯示腎盞擴大、失去正常杯口狀,且位於腎盞的正常位置,而憩室則在腎皮質區;腎盞積液的漏斗部常較長,而憩室更接近集合系統,其鄰近的腎盞仍保持正常的外形。

(2)腎囊腫破入集合系統時,常出現與腎盞憩室相似的徵象,但囊腫與集合系統間的通道寬大,囊壁薄而光滑。

(3)腎腫瘤主要表現為腎盞受壓變形、邊緣不規則,常有充盈缺損

(4)腎結核空洞邊緣不整齊,常合併腎盞蟲蝕樣改變,結核空洞往往是多個同時存在。結合腎結核的臨床表現及尿內抗酸菌檢查,則可作出鑒別。

腎臟B超CT檢查將有助於鑒別憩室、囊腫、腫瘤和結核。

腎盞憩室的併發症

憩室結石的發生率為9.5%~39%,可為鈣乳結石,Mangin等在80例患者90個憩室中,發現43例合併結石。

腎盞憩室的西醫治療

本症很少需手術,有學者等對3例不需手術的患者分別隨訪14、18及60個月,均無明顯症状發生。引起明顯症状者,可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方法。對無症状或症状輕微的患者,可保守治療並隨訪觀察;對並髮結石、腫瘤或直徑大於2.5cm的患者,應手術治療為主。

體外衝擊波碎石

體外衝擊波碎石(external shock wave lithotrity,ESWL), 一些學者嘗試用ESWL來處理有症状的腎盞憩室結石,所獲得的療效差異較大,單獨使用ESWL後結石的排淨率在4%~58%不等。由於憩室通道較窄,尿流衝擊作用小,妨礙了結石碎塊的排出。Streem和Yost選擇憩室內結石的直徑小於1.5cm,並在腎盂造影中顯示有憩室通道的19例腎盞憩室患者進行ESWL,結果結石的排淨率為58%(11例),14例碎石前有腰痛的病人,12例(86%)碎石後症状消失或明顯改善。9例碎石前合併感染者,治療後6例(67%)仍存在反覆感染。Jones等對未作選擇的26例憩室結石患者進行ESWL,結石的排淨率僅為4%(1/26),36%(9/26)症状消失。雖然ESWL治療憩室結石的排淨率低,但70%~80%的患者治療後症状緩解,因此,在某種條件下ESWL可作為治療憩室的適宜方法。由於併發症少而又屬非創傷性,ESWL對上、中組腎盞憩室結石的治療應是首選的,尤其能夠使反覆發作性疼痛消失。如果ESWL後仍存在症状,觀察3個月腎盞憩室結石仍與ESWL前一樣,應考慮手術。

經皮腎鏡取石

經皮腎鏡取石(Percutaneous cystoscope nephrolithotomy,PCN) 對反覆感染的病人,徹底清除結石是相當重要的。除ESWL外,損傷較小的治療方法是PCN。Hulbert於1986年首先應用PCN治療10例腎盞憩室結石並獲得成功。Hulbert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在影像學引導下,直接穿刺憩室,將腎實質擴張形成一通道,並使憩室壁及其上皮受到損傷,以致在拔除腎造瘺管後憩室會完全閉塞,用此方法處理7例,5例憩室閉塞。如果憩室表面的腎實質較厚,則需擴張憩室通道。置一腎造瘺管3~4周,使憩室通道開放,防止狹窄或結石複發。憩室表面的腎實質較薄時,宜將憩室頂部切除,並電灼憩室頸及其內壁,以促使肉芽生長及憩室腔閉合。使用PCN技術結石的排淨率遠高於ESWL,大多數學者報導排淨率大於80%。Bellman等報導結石的排淨率高達95%(18/19),同時80%以上病人的感染和其他症状均得到治癒。很多作者均未提及憩室穿刺和擴張所致的嚴重併發症。PCN技術處理腎後方的憩室較為容易或安全,而處理腎前方的憩室時,可能引起腎實質損傷和嚴重出血。上組腎盞憩室需經肋間途徑穿刺,易損傷胸膜。Kriegmair等報導13例中,2例術中大出血而行開放手術。因此,使用PCN技術治療腎盞憩室結石,需有豐富的經皮腎內窺鏡技術經驗。行PCN的指征是:①須能經腎實質的短途徑穿刺到達有結石的同軸腎盞頸;②肋間穿刺,能確保無胸膜損傷。如達不到以上條件,則一開始便行手術治療。

腹腔鏡

近年來腹腔鏡技術已被用於處理複雜的腎盞憩室結石。在這些病例報導中,憩室多位於腎前方或下極並突出腎表面。術中切除憩室頂部並關閉憩室開口,憩室囊壁進行電灼。手術的重要步驟是術前插一輸尿管導管入腎盂,通過導管注射亞甲藍液,觀察從集合系統通向憩室的漏口,以便在術中閉合漏口。如果該通道仍然存在,術後可能會出現漏道。至今為止所報導的病例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無任何併發症。除手術、ESWL和PCN外,腹腔鏡提供了一種治療腎盞憩室結石良好的途徑。

開放手術

大多數學者仍贊同使用開放性手術治療腎盞憩室,尤其對需徹底取淨憩室內結石的病人。手術的方法很多,包括憩室去頂術、腎楔形切除術、腎部分切除術腎切除術。對上、下兩極較大的腎盞憩室,腎實質有明顯損害者,可行腎極或腎部分切除。如腎盞憩室內不能排除腫瘤或巨大的腎盞憩室,造成腎功能嚴重受損時作腎切除術。Wuhsohn主張憩室去頂術,該方法較為簡單,在辨認出憩室頂部後將其切除,創緣用可吸收縫線連續縫合止血,電灼憩室開口部及囊壁,並關閉憩室頸。估計術中難以看到憩室開口位置者,術前作輸尿管插管,術中注射亞甲藍,有助於尋找憩室開口。囊腔用帶蒂的腎周脂肪或大網膜填塞。如術中未找到腎盞憩室通道開口,必須確保腎盂腎盞引流通暢,以防術後出現尿漏或憩室複發。該術式對腎實質的損傷小,而且較為安全、有效。應注意合併膀胱輸尿管反流者可行抗反流術。

參看

膀胱憩室 膀胱結石 尿道結石 腎結石 尿石症

參考文獻

關於「腎盞憩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