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線體肌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粒線體肌病氧化磷酸化偶聯引起,是能量代謝障礙所致的骨骼肌極度不能耐受疲勞,病變以侵犯骨骼肌為主,多在20歲左右起病,也有兒童及中年起病者,男女均可受累。  

目錄

疾病類型

主要包括3種症候群:Kearns-Ssyre綜合、肌陣攣性癲癇與破損性紅肌纖維病和粒線體腦肌病乳酸中毒中風樣發作症候群。它們均與粒線體DNA的突變有關。突變型mt DNA廣泛分布於多種組織,其在組織中存在的比例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正相關。  

粒線體腦肌病根據臨床不同症候群又可分為:

(1)MELAS症候群(為粒線體腦肌病、乳酸血症卒中樣發作)臨床特點為母系遺傳,也可散發;

(2)MERRF症候群(肌陣攣性癲癇發作、小腦共濟失調、乳酸血症和RRF);

(3)KSS症候群(視網膜色素變性心臟傳導阻滯眼外肌麻痹);

(4)CPEO症候群,各年齡均可發病,以兒童或成年早期發病為多;

(5)Leigh病(亞急性壞死性腦脊髓病);

(6)Alpers病(家族性原發性進行性灰質萎縮症);

(7)Menke病(捲毛型灰質營養不良);

(8)LHON症候群(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

(9)NARP症候群(視網膜色素變性共濟失調周圍神經病);

(10)Wolfram症候群,主要表現為隱性遺傳10歲起病,視神經萎縮耳聾和早期發病的糖尿病,成年失明;(11)MNGIE症候群(粒線體周圍神經病並胃腸型腦病)。  

臨床症状

以骨骼肌極度不能耐受疲勞為主要特徵,往往輕微活動後即感疲乏,休息後好轉,常有肌肉酸痛壓痛,但肌萎縮少見,易誤診為多發性肌炎重症肌無力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等。粒線體肌病的檢查血乳酸、丙酮酸最小運動量試驗,約80%病人陽性,即運動後10分鐘血乳酸和丙酮酸仍不能恢復正常,粒線體呼吸鏈復性改變,糖原脂肪也增多,肌電圖可為肌源性損害或神經源性損害。  

診斷

1、四肢近端極度不能耐受疲勞,身體矮小,神經性耳聾,並具有各亞型的臨床特徵;

2、血乳酸、丙酮酸增高;

3、肌活檢可見RRF纖維,電鏡下粒線體異常;

4、粒線體呼吸鏈酶異常;

5、mtDNA的病理性改變。  

治療

目前無特殊治療,可給予ATP、輔酶Q10和大量B族維生素等。對丙酮酸羥化酶確實的患者則推薦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低脂肪飲食。

關於「粒線體肌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