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
A+醫學百科 >> 大便失禁 |
feces,incontinence of
由於肛門或神經損傷,導致不能控制糞便和氣體排出的現象。又稱排便失禁或肛門失禁。對干便和稀便都不能控制者,稱完全失禁;能夠控制干便,不能控制稀便和氣體者,稱不完全失禁。排便是複雜而又協調的反射性動作,是在內臟植物神經和大腦中樞神經雙重支配下完成的反射活動。直腸下端的切除、神經反射的障礙和肛門括約肌張力的喪失,都可以發生大便失禁。老年人可由於肛門括約肌萎縮而引起肛門失禁。突然受到驚嚇時亦可發生暫時性大便失禁。
目錄 |
概述:什麼是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也叫肛門失禁。大便失禁是泛指消化道下端出口處失去正常的控制,這包括不同的內涵和不同的程度,如睡眠時不能控制排便,排氣時出現漏糞和不能控制稀便,直至完全不能控制排氣和排便等。如果對乾的大便能隨意控制,但對稀的大便及氣體失去控制能力,成為不完全性失禁。如果肛門失去對干大便、稀大便和氣體的控制能力,而導致有糞便黏液外流,污染內褲,使肛門潮濕、瘙癢,則稱為完全性失禁。
病因:大便失禁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很多神經系統疾患、結直腸疾患和對肛直腸的直接損傷等,均可造成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的發病機制
正常排便活動在是神經內分泌調節下條件反射的隨意活動,是多系統參加的複雜生理過程。結腸內糞便或氣體,隨著結腸節律性收縮運動和胃結腸反射的不自主活動到達直腸下段後,刺激直腸壁壓力感受器。當腔內壓達到一定閾值時,交感神經興奮,直腸擴張、內括約肌收縮,肛隱窩受到刺激而產生便意。這一衝動沿內臟傳入神經骶副交感神經傳入腰髓的排糞中樞,再傳入大腦皮質感覺區和運動區。當大腦皮質解除排便的抑制時,外括約肌和恥骨直腸肌鬆弛,即可出現排便活動。
關於大便失禁的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正常大便的自控有賴於許多因素:大腦的功能、糞便的容量和稠度、結腸的傳輸、直腸的膨脹性、肛門括約肌的功能、肛門直腸的敏感性和肛門直腸反射等。這些因素中任何1個或多個因素的異常都可能導致大便失禁。
正常的排便需要適當的肛門直腸感覺。盆底感受器在察覺直腸內存在糞便方面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糞塊嵌塞和溢出性大便失禁患者均有直腸感覺的降低,外傷性和特發性大便失禁(idiopathic fecal incontinence)的患者可能有肛管感覺的異常。特發性大便失禁或稱神經源性大便失禁,它是由於控制盆底橫紋肌及肛門外括約肌的神經進行性損害及內括約肌功能減退所致。
痔瘡或肛裂引發大便失禁
引發大便失禁的原因有很多。但大多是由痔瘡或肛裂引起的大便失禁,就像水龍頭的閘門鬆懈後無法控制水的流出一樣。建議平日應多吃新鮮蔬菜,多喝水,少飲酒。
診斷:大便失禁應該做哪些檢查?
本病的診斷通過病史分析,包括症状表現以及原發病因的臨床分析,初步可以成立。
肛指檢查見肛管鬆弛或括約肌收縮功能差等,臨床診斷可以確立原發病因在神經系統和結腸者,要通過神經系檢查鋇劑灌腸和內窺鏡檢查等來確立。
近年來對肛腸功能檢查有一些新的進展,包括肌電描記可見到肌肉張力異常,肛門反射潛伏期加長,肛門皮膚反射和直腸膨脹正常反射消失等。肛直腸腔內氣囊測壓描記可見到壓力圖異常。
排糞X線造影可見到肛管直腸角消失等,這些檢查有助於區分病變病因和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法。
鑒別診斷:大便失禁的原因如何相互鑒別?
大便失禁的主要和常見的病因有:
①神經系統疾患:腦血管意外腦動脈硬化,腦外傷,脊髓損傷脊髓瘤,脊柱裂等;
②結、直腸疾患:先天性巨結腸、潰瘍性結腸炎,結、直腸癌直腸脫垂,肛直腸畸形等;
③肛直腸直接損傷,其中手術損傷是常見原因。包括肛瘺、肛裂和痔等手術以及硬化劑注射。
此外還有會陰撕裂,意外傷,槍彈傷和異物等病因。老年人身體衰弱,大便嵌塞亦可引起失禁。
大便失禁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主要與急性菌痢及急性腸炎等腹瀉患者偶爾出現的大便失控相鑒別,但這些患者的大便多數情況下能隨意控制,並且患者多有腹痛及膿血便或水樣便,經對症治療後,隨著腹瀉症状的緩解、大便成形,而偶發的大便失禁消失。大便失禁主要是病因之間的鑒別,包括神經障礙和損傷、肌肉功能障礙和受損、先天性疾病等。
大便失禁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大便失禁易造成多種併發症,最常見的併發症是會陰部、骶尾部皮膚炎症及壓力性潰瘍(壓瘡)。大便失禁在老年人、危重病人及癱瘓臥床病人中發生率達46。0﹪~54。4﹪[1]。由於糞便的刺激,使會陰部皮膚經常處於潮濕和代謝產物的侵蝕狀態,易發生皮膚紅腫、潰爛,皮膚破潰感染可深及肌層或破潰延伸至陰囊、陰唇、腹股溝等;污染尿道口、陰道口引起逆行感染,不僅加重了病人的痛苦,亦給臨床護理工作帶來困難、由於會陰經常受到糞水刺激、肛周皮膚可發生糜爛、瘙癢、潰瘍及疼痛等、少數病人為使大便減少而節制飲食、出現消瘦、體重下降。
大便失禁如何診斷
1.問診
50%大便失禁患者不會主動訴說有症状,除非詳細詢問詢問病史是一門藝術。患者就診時,醫生有責任鼓勵病人詳細敘述病史和引導或直接詢問有關情況。(1)病史:了解有無手術、產傷、外傷史,病程及治療經過等。(2)症状:包括:①排便的自控能力,有無便意,每天大便次數自我護理條件;②肛腸外症状,如排尿異常,脊柱情況,智力神智和精神狀況等。
2.局部檢查
肛門檢查可了解有無局部因素導致的大便失禁。(1)視診:注意有無糞便污染、潰瘍、濕疹皮膚瘢痕、黏膜脫出、肛門擴張等情況。(2)指診:注意肛門括約肌收縮力肛門直腸環張力等。(3)內鏡:觀察直腸黏膜顏色,有無潰瘍、炎症、出血腫瘤、狹窄和肛瘺等等。
3.實驗室檢查
肛門直腸的功能具有包括任何時候允許排便與維持自控能力的多種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複雜機制。因此,某種特殊檢查可檢驗這種機制的一個方面,臨床評價必須根據各種檢查結果綜合考慮。評價盆底和括約肌功能的常用診斷性實驗包括:(1)肛管直腸測壓:包括肛門內括約肌控制的靜息壓,外括約肌隨意收縮時最大壓力,舒張時刺激的知覺閾值。在大便失禁時肛門靜息壓和最大壓力均下降。(2)肌電圖:是反映盆底肌肉及括約肌的生理活動了解神經和肌肉損傷部位與程度的客觀依據。(3)排糞造影:可記錄排糞時的動態變化,通過直腸角改變,能推測恥骨直腸肌的狀態和損傷程度。(4)生理鹽水灌腸試驗:通過坐位時向直腸內注入1500ml的生理鹽水,記錄漏出量和最大保留量了解排便的自控能力。大便失禁時保留量下降或為零。(5)肛管超聲圖:可準確判斷肛門括約肌缺損部位和不對稱性測量內括約肌的厚度。
大便失禁如何護理
大便失禁患者的照料方法:
1、護理員要主動關心病人,積極給與精神安慰;
2、了解病人排便規律,適時給與便盆。在可能情況下,與醫生協商每日定時為病人使用導瀉劑或灌腸,以幫助建立排便反射。
3、保持肛門周圍皮膚清潔,一但發現有糞便污染,用柔軟衛生紙擦淨後再用溫水清洗局部皮膚,用毛巾擦乾,並塗油膏於肛門周圍皮膚,防止發生皮疹或壓瘡。
4、使用柔軟透氣性好的尿布墊或一次性尿布鋪在病人臀下,一經污染要立即更換,有條件時可讓病人臥於有孔的病床上,以減少床褥污染。要隨時更換污染的衣物和被單。
5、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經常通風。
兒童大便失禁
兒童大便失禁大便失禁有兩種情況:
①原發性:從幼兒期延續下來的;
②繼發性或退行性:曾在廁所排過便,但以後不排的。性別:男女比例為2.5~6.0∶1;年齡發生頻度:4歲佔2.8%,5歲佔2.2%,6歲佔1.9%,7~8歲佔1.5%,10~11歲佔1.6%。
兒童大便失禁的治療很困難,需要患兒、家屬、醫師三方面的默契配合。神經性大便失禁患兒表現為不能隨意控制排便和排氣。完全失禁時,糞便自然流出,污染內褲,睡眠時糞便排出,污染被褥。肛門、會陰部經常潮濕,肛周皮膚糜爛、疼痛搔癢、濕疹樣改變;不完全失禁時,糞便干時無失禁,糞便稀和腹瀉時則不能控制。一般多數排便在內褲,其結果,有時糞塊落在屋角、幼兒園以及學校的走廊、公園等場所。排便多數發生在兒童站立的時候,特別是運動中、步行時、玩耍時,甚至有時洗澡時排便,致使糞塊浮在澡盆中。
女性大便失禁的症状和併發症
女性發生的大便失禁較男性多見,經產婦則更多大便失禁可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排便和排氣失控,輕症失禁患者對排氣和液體性糞便的控制能力喪失,其內褲偶爾弄髒,重症患者對固體性糞便也無控制能力,表現為肛門頻繁地排出糞便,如果患者能夠迅速找到廁所,則可以避免弄髒衣褲。
本症患者常因肛門會陰區長期潮濕不潔,污染衣褲、床單等而影響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體檢可見肛門會陰區潮濕不潔、濕疹潰瘍瘢痕、肛周皮膚瘢痕肛門鬆弛,有時可見直腸脫垂。指檢可觸及堅硬的糞塊或腫瘤等,可有肛門括約肌鬆弛和伸展,其收縮力減弱或消失。仔細檢查能準確判斷收縮無力的部位並可顯示肛管反射消失。
併發症
大便失禁護理工作較困難容易發生皮膚損傷,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大便失禁的病因有哪些?
1、神經系統疾患:腦血管意外腦動脈硬化,腦外傷,脊髓損傷脊髓瘤,脊柱裂等;
2、結、直腸疾患:先天性巨結腸、潰瘍性結腸炎,結、直腸癌直腸脫垂,肛直腸畸形等;
3、肛直腸直接損傷,其中手術損傷是常見原因。包括肛瘺、肛裂和痔等手術以及硬化劑注射。
此外還有會陰撕裂,意外傷,槍彈傷和異物等病因。老年人身體衰弱,大便嵌塞亦可引起大便失禁。
參看
健康問答網關於大便失禁的相關提問
關於「大便失禁」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