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尿石症
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泌尿系統疾病 >> 尿石症 |
病理學 |
|
尿石症(urolithiasis)是泌尿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生於青壯年。尿結石可發生於泌尿道各個部位,如腎盞、腎盂、輸尿管、膀胱、尿道等處,是造成尿路阻塞的重要原因之一。
結石的成分根據其形成的原因而不同。但各種結石都包括無機鹽結晶和膠體性基質兩部分。結晶體約佔結石乾重的97%~98%,主要有磷酸鹽、草酸鹽、尿酸鹽等。膠體性基質約佔結石乾重的2%~3%,主要是粘蛋白。在尿結石中含鈣者佔90%,其中2/3為草酸鹽結石,其次為磷酸鈣結石和磷酸銨鎂結石。不含鈣的結石主要有尿酸鹽結石(佔5%~10%)和胱氨酸結石(佔2%~3%)兩種。
【結石的類型】
結石的類型取決於其晶體成分。主要有以下幾種:
1.草酸鹽結石棕褐色,質緊硬,表面粗糙有刺,呈桑椹形,切面呈環形層狀。容易損傷尿路粘膜引起血尿,在鹼性尿內形成,可以是單純的草酸鈣結石,但多數為草酸鈣和磷酸鈣混合性結石。
2.磷酸銨鎂結石灰白色,表面光滑或有顆粒,質硬或鬆脆易碎。在腎盂、腎盞內可形成鹿角形結石。切面常見有核心(為細菌或脫落上皮等),呈同心性層狀結構。在鹼性尿中形成,常與碳酸鹽混合。
3.尿酸鹽結石黃色或褐色,表面光滑,質硬,圓或卵圓形,常形成多數小結石,在酸性尿內形成。尿酸結石可為單純性或與草酸鈣、磷酸鈣等形成混合結石,單純尿酸結石X線可透過常不顯影,混合結石X線不透過可顯影。
4.胱氨酸結石 黃白色、光滑、外觀蠟樣,X線能透過,不易顯影,形成於酸性尿中。
大多數尿結石的晶體成分為混合性,單一成分者較少。
【形成原因】
尿結石形成的原因包括尿中晶體濃度過高和尿液理化性質改變兩個方面。
1.尿內晶體濃度增高正常尿中常含有多種晶體鹽類,如草酸鹽、磷酸鹽、碳酸鹽、尿酸鹽等。這些晶體鹽類與尿中的膠質物質如粘蛋白類和核酸維持相對平衡。若晶體鹽類濃度增高或粘多糖類發生量或質的異常,乃造成晶體與膠體的平衡失調,晶體物質即可析出沉澱,形成結石。當脫水,尿量減少,尿濃縮時,尿中晶體鹽類濃度增高,尿結石的發生率增加。
有些情況使體內晶體排出增多,也可使尿晶體濃度增高。95%以上的尿結石含鈣,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時可動員骨鈣入血;大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引起溶骨可使尿鈣增高;長期臥床病人發生廢用性骨萎縮、骨質疏鬆、脫鈣,鈣經血流由腎排出;長期服用大量含鈣抗酸藥物或過量維生素D使鈣吸收增多,也可使尿鈣增多。如尿中膠體不能維持鈣鹽的過飽和狀態,則鈣鹽析出沉澱亦可形成結石。
有些代謝紊亂,如痛風病人嘌呤代謝紊亂尿酸排泄增加,可並發尿酸結石。
2.尿液理化性質的改變尿液內晶體濃度正常,但尿液理化性質改變時,也可促進結石形成。如尿液pH改變可影響晶體的溶解度。鹼性尿有利於磷酸鈣、磷酸氨鎂、草酸鈣結石形成;酸性尿內易形成尿酸結石和胱氨酸結石。
此外,構成尿結石基質的粘蛋白在尿內含量的改變對尿結石的形成可能也有一定作用。
尿滯留有利於水分再吸收,使尿液濃縮,晶體易析出,同時容易發生感染,析出的晶體可粘附在細菌表面形成結石。
尿內異物,如脫落的上皮細胞、血凝塊、炎性滲出物和細菌等可構成結石的核心,尿中晶體鹽類可沉積於其上,形成結石。
【病理變化及對機體的影響】
尿結石形成最常見的部位為腎盂、腎盞和膀胱。約80%的病人為單側性。
尿結石大小不一,大者直徑可達數厘米,小者如砂粒;數量也不等,少者只有一個,多者可有數十個甚至數百個(尿砂),如膀胱內的泥砂樣結石。尿結石的形狀可為圓形、橢圓或不規則形(如腎盂內的鹿角形結石)。表面的的光滑,有的粗糙。尿結石對機體的影響主要是引起泌尿道阻塞和損傷。表面光滑的結石固定在腎盂內如不移動可不出現症状。結石阻塞腎盂和輸尿管可引起腎盂積水和輸尿管積水。有些結石可損傷腎盂、輸尿管和膀胱粘膜引起血尿。尿結石的慢性刺激可引起粘膜慢性炎症、鱗狀化生成白斑。小形尿結石進入輸尿管,可招致強烈蠕動和痙攣,引起劇烈的絞痛。嵌頓在輸尿管的結石常損傷輸尿管粘膜引起潰瘍形成,以後可能造成輸尿管瘢痕狹窄。由尿結石造成的阻塞和損傷又是誘發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常並發尿路感染和腎盂腎炎。
參考
慢性腎盂腎炎 | 腎盂積水 |
關於「病理學/尿石症」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