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發熱
A+醫學百科 >> 術後發熱 |
發熱是術後最常見的症状,約72%的病人體溫超過37℃,41% 高於38℃。術後發熱一般不一定表示伴發感染。非感染性發熱通常比感染性發熱來得早(分別平均在術後1.4和2.7日 ) 。
目錄 |
術後發熱的原因
非感染性發熱的主要原因:手術時間長(>2 小時),廣泛組織損傷,術中輸血,藥物過敏,麻醉劑(氟烷或安氟醚)引起的肝中毒等。
感染性發熱的危險因素包括病人體弱、高齡、營養狀況差、糖尿病、吸煙、肥胖、使用免疫抑製藥物或原已存在的感染病灶。手術因素有止血不嚴密、殘留死腔、組織創傷等。擬用的預防性抗生素被忽視也是因素之一。
感染性發熱除傷口和其他深部組織感染外,其他常見發熱病因包括肺膨脹不全、肺炎、尿路感染、化服性或非化服性靜脈炎等。
術後發熱的診斷
術後第一個小時出現高熱 (>39℃) ,如果能排除輸血反應,多考慮鏈球菌或梭菌感染,吸人性肺炎,或原已存在的感染。
術後發熱的鑒別診斷
感染性發熱多具有以下特點:
3血象:白細胞計數高於1.2x109/L,或低於0.5109/L。
4四唑氮藍試驗(NBT):如中性粒細胞還原NBT超過20%,提示有細菌性感染,有助於與病毒感染及非感染性發熱的鑒別(正常值<10%)應用激素後可呈假陰性。
5C反應蛋白測定(CRP):陽性提示有細菌性感染及風濕熱,陰性多為病毒感染。
6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積分增高:正常值為0~37,增高愈高愈有利於細菌性感染的診斷,當除外妊娠癌腫、惡性淋巴瘤者更有意義。應用激素後可使之升高或呈假陽性
非感染性發熱具有下列特點:
1熱程長超過2個月,熱程越長,可能性越大
2長期發熱一般情況好,無明顯中毒症状。
引起中樞性發熱的疾病以腦血管病、 腦外傷及腦部手術侵襲較常見, 也可見於腦部腫瘤、 癲癇、 酒精戒斷和急性高顱壓等。此外, 有學者將惡性高熱和神經安定劑惡性症候群也歸為體溫調節障礙一類。
癌性發熱是指癌症患者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出現的直接與癌症有關的非感染性發熱和患者在腫瘤發展過程中因治療而引起的發熱。
術後第一個小時出現高熱 (>39℃) ,如果能排除輸血反應,多考慮鏈球菌或梭菌感染,吸人性肺炎,或原已存在的感染。
術後發熱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如體溫不超過38℃,可不予處理。高於38.5℃,病人感到不適時,可予以物理降溫,對症處理,嚴密觀察。
參看
關於「術後發熱」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