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

(重定向自心理分析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Bkdmo.jpg

奧地利醫學家S.弗洛伊德創建的治療神經症的一種方法。其理論的中心概念是無意識;不符合社會規範的慾望和衝突被壓抑在無意識中仍影響著意識,並可表現為神經症症状

弗洛伊德的理論可分為兩個時期,早期理論一般指他在1920年以前的精神分析理論。主要包括:①意識和無意識。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可分為3 個部分: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意識指個人目前意識到的一切。前意識指雖非目前意識到的但可以通過回憶而變為意識內容的一切。無意識則指被壓抑而不能通過回憶再召喚到意識中的一切;這通常是不為社會規範所容的慾望。②壓抑和抵抗。人的某些本能慾望常常是不被社會風俗、習慣、道德、法律等所容的。因此,慾望與規範就產生激烈的鬥爭,往往是慾望遷就規範受到壓抑。由於壓抑的無意識慾望不能闖進意識域里來,患者難以聯想起自己的隱私這種現象,弗氏稱為抵抗或抗拒。③泛性論。一個人從出生到衰老,一切行為動機,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衝動的支配。神經症的產生,就是由於性本能衝動受到壓抑而得不到滿足的結果。精神分析理論指出,在性的後面有一種潛力,這種潛力常驅使人去追求快感。這種潛力被叫做里比多,又稱性力。里比多的發展分為: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以及生殖期等。④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人的行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時又要受現實的限制。因此,人的心理也就有兩種系統,每種系統各受特殊的原則支配。第一種系統受快樂原則的支配,形成於嬰兒期;第二種系統除受快樂原則支配以外,還受現實原則支配,形成於嬰兒期以後。

1920年以後,弗洛伊德對他的理論開始作了一些比較大的修正。形成了他的後期理論。主要包括:①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認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雖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後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長和增進。因此,他把它們聯成一體,稱為生存本能。為了與生存本能形成兩極性,於是他又假設了一個死亡本能。死亡本能不是表現為一種求死的慾望,而是表現為一種求殺的慾望。當它向外表現時,它就成為破壞、征服的動力,表現為侵略的傾向。但當向外界的侵略受到挫折時,它往往退回到自我,成為一種自殺的傾向,這種傾向的活動範圍很廣泛,不限於殺人和自殺,還包括自我譴責、自我懲罰、敵手之間的嫉妒以及權威的反抗等。②精神結構理論。在無意識概念的基礎上,他還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組成的。最原始的本我是與生俱來的,是無意識的結構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慾望所組成,是同肉體聯繫著的。自我是意識的結構部分,它處在本我和外部之間,它與本我不同,是根據外部世界的需要來活動的,所謂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通常所講的良心;另一方面就是自我理想。超我的主要職能在於指導自我去限制本我的衝動。在正常情況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狀態中的。如果這種平衡關係遭到破壞,即會產生精神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是在1900年以後成熟起來的。他從各地吸收了一批信徒,其中最被器重的是奧地利的A.阿德勒和瑞士的C.C.榮格,從而構成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

而在2010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心靈殺毒2.0——弗洛伊德的拼圖》,第一次將精神分析與神經生理解剖學相結合,指出神經症是心靈呼吸哮喘症,而精神分析自由聯想法的作用,不斷幫助患者宣洩內心的不安,從而為因神經症窒息的心靈做人工呼吸,減輕壓力緩解焦慮,解除心靈的哮喘,並發明輔助心理醫療的自助方法,為精神分析的現代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參考。  

目錄

簡介

1900年,《釋夢》(《夢的解析》)的出版標誌著精神分析的誕生。一百一十年來,心理學的發展分崩離析,學派林立,除了精神分析,沒有任何一個學派的發展超過了五十年,精神分析以其篤定的臨床實踐和不斷加深細化的理論發展、在精神層面開展心理學研究的取向上鼎起了整個心理學的浩蕩

Bkdmp.jpg

百年。從弗洛伊德開始,精神分析誕生了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蘭克、賴希、安娜弗洛伊德、克萊茵、伍林科特(溫尼科特)、拉康、霍妮、弗洛姆、德希達等一系列世界流芳的學者,其中弗洛伊德、榮格、拉康更是影響了整個人類文明傳統的大師。自精神分析誕生以來,整個人文學科的發展就再也不能繞開精神分析,精神分析作為人文科學的主體學科滲透到整個人文學科的各個角落。

精神分析首先是一種臨床實踐,也就是分析者躺在躺椅上(躺椅一般是可以自由活動角度的),腦子裡面冒出來什麼就說出來(自由聯想),分析家在他的斜後方,一般隔一張桌子,在適當的時刻給予干預。

精神分析是在針對神經症的臨床實踐上發展起來的一整套理論與技術,是對人的精神結構有史以來最為深邃和細緻的考察,拉康強調,精神分析就是對人的主體歷史的重構,精神分析的目的是達到「你即如此」的狂喜。也就是說,精神分析表面上能夠解決症状,實質上是在分析中對人的整個精神歷史進行梳理,達到直面症状、重構人格的自我更新。

精神分析是整個心理諮詢與治療的正式開端,也是心理學的正式開端(馮特是哲學家,卻總被一廂情願的心理學家當成心理學人物),20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精神分析始終穩居心理服務的霸主地位。從認知心理學開始,由於僅僅針對症状解決的短程心理治療在悖理精神倫理的基礎上迅猛發展,甚至不惜欺騙來訪者來替換症状,精神分析的地位開始在普遍的混亂中受到動搖,然而世界上總有許多對自身不斷探索的人,這些人始終堅定的支撐著精神分析的實踐。

主要理論

無意識

精神結構(自我、本我、超我)

俄狄浦斯情結

創傷理論

心理發展階段(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

防禦機制

轉移

三界:想像、符號、實在(拉康理論)

聖狀(拉康理論)

客體小a(拉康理論)

享樂、慾望(拉康理論)

小彼者、大彼者(拉康理論)

鏡子階段(拉康理論)

精神分析的語言及其意義

1.什麼是正常人?

日常生活中,我們有一種對於正常人的定義,正常人就是能夠正視自己,與別人順利相處,且能夠適應正常生活的人。

這種說法看似容易,其實並非如此。生活會以種種方式置我們於難以自作主張的境地;然而一個正常人卻能夠再作決定時盡量不傷害到別人以及自己;他能誠實地正視困難而不覺歉疚;也能理性地接受自己崗位上的責任,而不至於迷失自己。

這種人能夠盡量利用最充分的潛力生活,而免除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和恐懼。他也能完美地表達愛和感受愛(以及接受愛的回報)。他對自己對別人一樣地誠實。

在本質上,精神分析通過一百多年的探索所論證的就是無所謂正常與否,弗洛伊德教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神經症,拉康教導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妄想狂的結構性基礎,一個人只是要理解自己、確認自身的主體性,從而和自己的症状有一種平衡的關係。

2.什麼是"神經症"(neurosis)

神經症,以前稱為"神經官能症"(Psychoneurosis),是一系列激烈的情緒症状或無意義的行動。除了少數的極端情況外,一般的神經症者都還能夠進行日常的活動。

神經症可以不同的形式表現。

例如:恐懼駕駛家庭用的機車。

不能和別人共同相處。

工作中有頭痛的傾向。

走路時時常強迫地數著人行道上的紅磚。

神經症的表現方式有時簡單,有時則頗為複雜。它們也許幾乎不被注意到,也許又過於顯著。不過表現的方式很多,不勝枚舉。

雖然有的時候神經症似乎不易辨認,但這實在是極為普通的情況。即使是已達到後期的嚴重病例,仍然不過略顯的奇特或反常罷了。它通常會帶給一個人許多困難,但他還是能夠過一般的生活。

神經症在根本上是人在面臨生存的各種困境時的一種和現實部分相容的防禦性產物,它是和現實同構的,因為文明本身就是對自然的部分形容的防禦,人總是以某種方式有某種神經症。

3.什麼是"精神病"(Psychosis)

精神病是一種導致個人與周圍世界失去接觸的嚴重心理病症。患者對生活、人們和自己的看法都是歪曲的。這種人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上都有困難。他可能傷害自己或別人,也可能陷入某些煩惱中。他是多數人稱為"瘋狂"的替罪羔羊。

雖然精神病所造成的影響我們已經知道很多,但對它何以產生的真正原因則尚不能知道多少。由最近的發現顯示:"人體化學現象"與精神病之間可能有某些關係。

對於精神病的認識,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學極為不同。精神病學只是孜孜以求的想要從生理的角度理解精神病,結果除了不斷的開發各種副作用極大的藥物外,對於精神病病理幾乎一無所知。精神分析則不然,自從拉康開創了系統的精神病學精神分析理論以來,對於精神病的精神結構性認識已經相當深入,簡單的說,精神病是一種父姓(父名)的脫落,是人與符號界相分離而自創符號界導致的精神症状。

4.什麼原因引起神經症?

神經症在某種程度上看來,可以說是一種文明的副產品。在許多原始社會裡,禁忌極少,因此,神經症的患者也不多。社會變得愈複雜,禁止個人做的事也愈多,而這種禁忌的增多,乃是神經症根為流行。

每種神經症都代表人心理上的一場戰爭。一方面是他無意識里的一些慾望或本能希望得到滿足;另一方面是某些受外界壓力影響的因素卻不准許前者的需求。拒絕的理由很多,比若說它是不道德的,異端的,或他在其他方面與社會規範發生衝突等等。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內在的需要都被潛抑下來了。

因為不能夠以真正的形式來維護自己,這些需要只好借個人心理防禦上的一些漏斗來粉飾自己,透過這層偽裝,然後以比較不被社會反對的形式衝過壓抑,侵入意識生活之中。這樣,無意識里的慾望和需求,各以不同的替代形式表達自己和獲得滿足。它的真正面目既不易被看穿,當然就較容易被個人和社會接受了。而這些替代形式的表現,就是一般所謂"神經症"的病徵了。

5.什麼是"不安"(insecurity)?

"不安"是一種普遍的情緒困難的徵象,是對自我不能確定的一種表現形式。個人的不安可能久藏不露,也可能非常明顯;它的影響或許積年累月連續不斷,也許並不如此;但大多數的人經常終生脫離不了它的騷擾。

這種感覺最初起自童年時代。一個男孩子可能會覺得他應該得到的愛和了解被剝奪了,因為他老覺得自己不被重視,而他的兄弟姐妹彷彿更受注目些;有時她甚至以為他的雙親願要一個女孩兒不要他;或者他的父母可能想處的不太好,於是他會認為自己對這個摩擦的造成負有責任;也許他甚至會覺得這種怨恨是朝他而發的。不管是什麼原因,他總覺得有"自己不應當被生下來"或"不值得活下去"的感覺。這種感覺將會終其一生地存在著。

有很多的方式都可能造成一個人的不安。每個人少總會有這種感覺;而它在促使一般人思考或行動的因素上,站著相對重的分量。

比方說:一個人或許害怕別人不喜歡他,於是會養成一種與人共餐時搶著付帳的習慣;他也可能變得一毛不拔的吝嗇鬼。表現的方式雖然大異其趣,但都是對同一種怨懼的不同反應。

不如別人的感覺,常使一個人有濃厚的失敗感。他會變得害怕任何競爭;另一種人卻反而變得過分地喜歡與人競爭,甚至連一些最偶然而普通的情況,也已競爭的態度視之。

在所有的神經症状中,不安也許是最單純也最複雜的一個。它是精神分析家重視的主要目標之一。

6.什麼是"焦慮"(anxiety)

焦慮是一種特殊的恐懼或憂慮。從弗洛伊德創造這個詞開始,作為一種對精神狀態的描述,已經深入全世界人民的心中。

它不是那種個人在暴風雨中遇到閃電時的恐懼;也不是擔心某個素昧平生的漂亮女郎,是否會來踐約共進晚餐的那種緊張。

焦慮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緒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人可能會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覺得某件可怕的事將會發生;這種感覺常使他產生肉體上的痛苦。

我們的無意識目標通常隱藏在其他觀念活動及背後;因此一個人並不明顯地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

例如:某個人非常憎恨自己目前的工作,卻為了維持妻兒的生活不得不繼續幹下去。無意識里,他怨恨她的家人,因為迫使他去做自己討厭的事情的,正是他對家庭的幸福所擔當的責任。他的意識尚是個遵循倫理道德的人,因此決不可能去責怪妻兒,罵他們增加他的累贅。它既不能驅除(或許他根本不知道或不願接受)無意識里的這個衝動,於是感到渾身不舒服,猶豫,以及無緣無故的精神萎靡

也許一個人並不知道自己正被"焦慮"困擾著,然而他就是會莫名其妙地感到不快樂,無法休息,不安全,甚至整夜失眠;它會因為無謂的恐懼而浪費時間和精力;它會老是心神不寧,無法專注於任何以一件事情。他也可能感覺到所有這些無形的壓力,卻不明白造成這種壓力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詩人雪萊(shelley)在作品《阿多尼斯》(Adonaia)中。寫了一些與這方面有關的詩句,對焦慮可以影響個人情緒生活的實施,提出一個合理而優美的意念。

在暴風雨里迷失的我們

與幻影作者無用的鬥爭

我們恍惚而瘋狂地與靈魂之力抗爭

那是牢不可破的荒謬--

焦慮是每一個人生活中必然出現的心理狀態。

7.什麼是"心理"(the mind)

我們常常談到"心理"這兩個字,關於這個名詞,我們可以從任何一本好的字典上,查到多種的解釋;而我們平時說到的"心理",不過是這許多意義之一,--我們也許指的是意見、感覺或者感覺的能力;有的時候也可能會涉及另一些不同的意義。

像"良心"、"記憶"或"能力"之類的詞語一樣,"心理"也不能用解剖圖來顯示。它抽象,不著邊際;有時甚至語意曖昧、閃爍不定,簡直無法有個完美的定義。對這個詞的意義,心理學家也幾乎沒有一致的看法。

如果某個精神分析家談到"心理"這個字眼時,他必是引用弗洛伊德曾經暗示過的意義。弗洛伊德寫道:"心理,是包含各種感覺、思想和願望的一個過程。"當然,他的定義必然包括了這個觀念——無意識里的思想和願望,也是心理活動的一部分。

為了達到精神分析的目的,"心理"可以解釋成"大腦用情緒、象徵、過程和觀念製造出的所有產品。"舉例來說,當我們憤怒(情緒)、做夢(鄉鎮)、以及在晚會裡調換較舒適的座位時(先有"不舒服"這個觀念,在有"調換"這個過程)我們的大腦都在工作著。就像我們決定政治意見一樣,也離不開它的影響。

至於"心理"本身的表達能力和選擇某種做法的泳衣(意識上或無意識上),是我們無法測量的。

意識替我們記住朋友和熟人的名字;把我們的態度置於每件事上--從原子彈到我們對食品的偏愛;它也是我們在想到所喜愛的食物是感到愉悅,一般人通常提及他的"心理"時,所指的就是這個--意識。

但是"意識"只佔整個人格的極小比例。他像馬鈴薯的皮一樣地明確易見,而在皮的下面,還隱藏著馬鈴薯最重要的部分呢。同樣地,一試之下也埋藏著其他更重要的心理部分。

8.什麼是"意識"(conscious)

根據上文所說,"意識"就是我們能夠認知的心理部分。它與腦或心臟不同,不能在人的肉體上佔有確切的位置,它屬於我們人格的一部分,我們知道它,且能控制它。

他是我們保持生活正常的心理部分。它像一個複雜龐大的系統文件,包含著我們所知道的一切消息、觀念和感覺;而這些"心理文件",隨著我們的意識附上適當的記號。

9.什麼是"無意識"(unconscious)

相信"心理"含有一個無意識的部分,乃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前提。它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有極重要的關係;同時,它也說明精神分析於在它之前所有的心理學理論之間的主要差異。

無意識在每個人的身上構成了最大、最有力的部分。它是個固定而活躍的心理程序的"發電廠",我們通常並不曉得它的存在。這個人類心理的決定性部分沒有時間感、地點感和是非感,它像個不受管教的孩子一樣,只知道要千方百計地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過問其他。

無意識藏有我們童年的大略記憶--這是我們以為早就遺忘了的,其實並不真的如此;它還包括我們自己感覺得到的秘密、怨恨、愛以及某些強烈而原始的熱情和慾望。這些感覺多半令人不快,並且不被多數人的生活法典所接納。

於是它受到壓抑而離開意識的範疇,它們被深深地埋藏在無意識里,因此一般人並不知道自己身上居然會有這些不道德的觀念。如果有人自告奮勇地去告訴他這件事,得來的若不是不相信的朝向,也必然是憤怒的眼神。

我們醒著的時候,壓抑的無意識因素大大地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它影響我們思考、感覺和行動的方式;在夜間,它又出現在我們所做的夢裡。

它也影響我們職業的選擇、結婚的對象、健康的狀況以及我們生活之中的每一件事情。

它在我們的一生中不停地工作著。一般人若沒有得到特殊專業的協助,根本不可能真正認識自己的這一部分。

根據精神分析了解,每個人的無意識心理都抱有一個秘密,那就是"為什麼我是我現在這個樣子?"

舉例來說:一般人的意識心理包括他所認識的一切思想和感覺,我們把這些思想和感覺比喻做美國--它的一般歷史我們都很清楚,一提到它,我們便可想到它做的一些事。

在一般人的無意識里,含有某些他所不知道的思想和感覺,這一部分可以比擬做那些美國一無所知的外國,他們是否真正存在值得懷疑;但有件值得注意的事實,這個外國可能利用它的"第五縱隊"相當有效地控制美國的法律、稅務、軍備和政府。

而美國並沒有這個認識,它照樣進行著它的事物,還認為自己是自己房子的主人。即使事情似乎變壞時,它也從不懷疑自己是否被"地下敵人"操縱控制著。政府實際上受著一個力量的指揮而操作,而這個力量只想達到自己的目的。

同樣,心理的無意識部分在一般人的人格上佔著優勢。那些不正直且不被知悉的無意識有力地操縱著我們的思想和感覺。儘管這些機能在我們看來似乎是出自意識;然而無意識的確是作用著的。

以上屬於描述性的內容,而更加深入的來講,無意識的概念具有精神分析和非精神分析兩種認識,對於認知心理學而言,無意識就是沒有意識到的精神現象或者是精神現象相關的現象。而對於精神分析而言,無意識其實是一個相當確定的概念。這個確定性來自拉康,拉康通過對現象學的把握和語言學的引入為精神分析奠定了科學性基礎,他提出,「無意識是大彼者的辭說」,舉個例子,一個人不斷的追求功業,他的支撐就是作為無意識的他死了的爺爺的慾望,那些話語通過親屬的不斷言說而構成了辭說,而死了的爺爺就是那個背後的大彼者。

對於無意識的最近的闡釋來自霍大同先生的「無意識像漢字那樣構成」,這個發展直接源於拉康的「無意識像語言那樣構成」,霍大同先生通過對漢字的研究發展了拉康對於語言與無意識關係的研究。

10.什麼是"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

嬰兒始終企圖要滿足他的每一個願望。不管他是需要母親的擁抱,吃的東西或除去潮濕的尿布,他總知道怎樣讓周圍的人注意他,並了解他的需要。

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心理大體上也像嬰兒一樣,以相同的方式滿足自己的希求--快樂。弗洛伊德所指的快樂(pleasure)並不是一般人所謂"有限的個人享受"的意思。他認為這個字包含了任何一種解脫(relief)的快感--如情緒痛苦以後的鬆弛或個人無意識緊張的減除。

無意識心理的願望和需求像嬰兒一樣,對法律、倫理合禁忌也一無所知,生活世界裡的"可以"與"不可以"對它沒有任何意義;它只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可能是掛奶、重視、力量或者其他的某些東西,若不設法得到絕不不善罷甘休的。

這種衝動在每個人的心理深處造成一個"追求滿足"的固定需要--這就是"快樂原則"了。弗洛伊德以為它是無意識心理所奉行的"最高指南"。

11.什麼是"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

所謂"生活",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在我們能做的範圍內調整我們願意做的事。

嬰兒每次向得到人們的注意而總是哭喊時,他領悟到他的一切所求得不到同樣的考慮;成人想買件新襯衣,因為經濟不好而作罷;所愛的女人不願和自己結婚,而法律又禁止自己強迫她......這些都是意識的願望被外界環境否定的種種形式。

在無意識心理,某些痛快原則刺激而產生的慾望常遭到另一個相反的力量的監察。弗洛伊德稱後者為"現實原則"。我們每個人都具有這個力量,用來統制我們的無意識里那些無法無天的要求,並設法改造它們,使之適合周圍的現實世界--那個充滿法律和責任的世界!

"現實原則"的經典例子即是法律、命令以及一些外在的需求。它與痛快原則的關係就像堅決的雙親和任性的孩子一樣。

關於現實原則,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理論問題,拉康用《超越現實原則》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因為,現實並不是鐵板一塊,所謂現實,只是另一種神經癥結構。

12.什麼是"它我"(Id)

Id是拉丁字"它"的意思。弗洛伊德用它來代表每個人的無意識里一股特彆強大的力量。它是能量的巨大儲藏處,完全隱沒在無意識里;它也是我們所有的熱情、衝動和習慣的來源;並且總是費盡心機地要滿足它們。"它我"為了達到個人生活的滿足而產生的衝動經常很複雜,沒有道德觀念,甚至也缺乏邏輯的推理。它對現實是陌生的,唯一的興趣就是不惜一切代價以滿足本身的需要。它百分之百地接受"痛快原則"的支配。

在態度上,"它我"可以比喻成一個非常暴躁的嬰兒;它完全不開化,非常貪婪,只對自己的需要或慾望感興趣;而且具有一股桀驁不馴的力量,一點兒也不聽從理性。

"它我"的需要是相當違反社會的;但它始終設法要表現在每個人的生活里,讓人們感覺到它。他在對個人的生活和人格的影響上,占這十分重要的地位。儘管它對一般人的生活是那樣的重要,而人們可能權人不曉得它的存在和力量。

它我是弗洛伊德晚期「三我」結構的基礎,我國長期錯誤的翻譯為本我,這個三我結構在理論上存在一些與弗洛伊德早中期重要理論彼此矛盾的地方,後來克萊因的貢獻也使得這個結構在根本上不能成立,拉康將這個結構發展成為知名的「L圖」結構,即「主體、小彼者、自我、大彼者」的虛實雙三角結構。

13.什麼是"自我"(ego)?

當我們在普通的閒談里談到某一個人的"自我"時,我們所知的是他的自尊或自尊心;而當精神分析家論及"自我"時,它的意思則是另一個全然不同的東西。

"自我"也像"它我"一樣,是每個人的人格里極為有力的因素之一。"它我"在本質上是不受制約的,而"自我"相對地在本質上卻是文明的產物。它是每個人身上不能不具有的"控制"室,主管我們維持一般正常而守法的生活。

"自我"是部分屬於無意識、部分屬於意識的東西。意識上,它儘力使我們變成一個有道德的人。譬如說,一個接過婚的男人雖然喜歡他的女秘書,但他也絕對不會讓她知道他對她的感覺。在無意識上,"自我"壓抑了他認為不道德的某種性格,例如一個男人可能喜歡他妻子的姐姐或妹妹,但他自己並不知道,由於"自我"發揮效率的關係,他也許相信自己"實際上是厭惡這個女人"呢。

即使在我們睡眠的時候,"自我"也在作用者。當我們那些交不愉快的思維要在夢裡顯露時,"自我"壓抑著它們,迫使這些可怕的念頭一定要偽裝好了才能出現。於是它們只好藉助象徵的事物在夢裡顯露。

在每個人的心理上,那些無法無天的"它我"慾望同"自我"的道德觀念永遠在做劇烈的衝突,它們以我們肉眼見不到的戰鬥方式僵持著。

它們像是一對年齡差距較大的兄弟,對家庭事務的處理採取截然不同的看法。哥哥(自我)了解所有事務的執行程序而較為保守;弟弟(原我)則勇敢、性急、不考慮一般應該注意的事項。他想利用暴虎馮河的衝動去做任何一件事,做哥哥的只好儘力設法去管弟弟,不使他闖禍。

有時自我的控制鬆懈了,於是它我趕緊表現出來,當這種事情發生後,自我往往感到十分懊悔。

例如:當憤怒發作時,一個人可能揍人,結果也許會被回敬一拳或鬧上官司,使他後悔不已。

他可能在公司的會議上飲酒過度,結果弄得尊嚴掃地,是他後悔莫及。

他可能去追求那個自己明知"她一點也不喜歡我"的動人女孩,結果她真的一點都不喜歡他,弄得他痛苦無比,後悔不止。

依弗洛伊德自己的印象,他以為"它我"產生衝動的力量,而"自我"則像個方向盤一樣,控制著慾望目標的達成。

"自我"在基本上扮演的是一個調解人的角色,它努力地在不顧實際的"它我"需要和環境的實際限制之間,做個名副其實的調解人。

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它我在哪裡,自我就在哪裡。」

以上是精神分析的美國自我心理學流派對於自我的淺見認識。對於自我,拉康通過鏡子階段給予了最為充分的解釋,鏡子裡面的形象是一個虛像,同樣的,作為構成對於自身認識的自我的形象也是一個虛像,而並非是實的。弗洛伊德的年代對於主體間關係對於精神結構的影響還沒有足夠認識,而自我作為人的基本精神結構,是只有在此與彼的互動中才能得到定義的。

14.什麼是"超我"(super-ego)

"超我",大致與所謂的"良心"是相同的東西。在心理生活里,它代表我們一生中所有的"可以"和"不可以"的聯合力量。這些力量使我們透過雙親、教師、宗教影響和其他道德權威形式的接觸而形成我們心理上的一部分。

"超我"大部分屬於人格的無意識部分,它是一個特殊的機構。這機構告訴我們什麼是合乎道德,什麼是不道德的。它像一個監督者或警戒者,設法引導自我走向更高尚的途徑。當"自我"對"原我"的要求過於輕易地屈服時,他會懲罰"自我"。所以當我們做錯事時感到有罪,這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良心的譴責"。

早期,弗洛伊德將超我稱為檢查機制。超我結構的提出使得弗洛伊德早期的自我理想的概念變得有些模糊,而克萊茵對於超我的時間研究使得三我結構的整個體系變得不再堅實。

15.什麼是"力比多"(libido)

按照弗洛伊德的定義,力比多使"那些包含在愛字里的所有本能力量,它都必須獲得施展。"

但是弗洛伊德又寫道:"......該詞比通行的意思更要廣泛......。"所以力比多包含著各種的愛:性愛的衝動、自我的愛、對雙親和子女的愛、對朋友和普遍人道的愛。它對包括對無生命物品如藝術作品的愛、個人對祖國的愛、甚至對一個抽象理念的愛。

弗洛伊德這樣辯護者:"所有各種的愛都是從人格的一個共同來源發展而來的。"他稱這個心理能量的來源為"力比多"。

他同時注意到"力比多"的其它特徵。比方它在我們童年時期就已經出現在每個人身上,這個能量時常以某種愛的形式強調著。但是愛的形式因人而異,且隨時間的改變。例如,在某個生活期間,一個人可能把他的愛集中在雙親身上,不久又轉移到子女身上,接著可能有轉移到收集繪畫或宗教身上。

力比多的拉丁文含義是原欲,作為精神系統的概念,力比多還是一個單位,只不過量化還談不上,在弗洛伊德的理論體系中,力比多夠做到的量化是「正負」的劃分,也就是外投和內投。

16.什麼是"情結"(complex)

"情結"是一種很複雜的情緒問題。它主要描述一組感覺和觀念。這些感覺和觀念相互關聯,有個人情緒經驗中的一個重大傷害產生出來。

他是這樣造成的:一個人在過去曾受到某一件事的深刻影響。這種影響的傷害,打得使他潛抑了它,把它埋進無意識里去。於是他像塵土從地毯下被掃走一般,不再被他意識到,但是仍殘留在他的心理上。

這種傷害一旦被壓抑下去,就像一塊放射性金屬。表面上看上去沒有什麼害處,其實它卻能放出一種能量,影響周圍的每件事物,而那最初的情緒傷害就像是隱藏在無意識里的金屬一般。

這個產生自過去的傷害埋藏在人的心理,會在人的意識里固著於一個特殊的觀念形式上。這些觀念於是變得充滿著電波,並且總是影響他的思想、感覺和生活。

有"情結"的人很少在意識上了解到他的情結的這個觀念,支配他的心理到什麼程度。他可能設法要對自己和別人解釋他的奇特行為與想法;但他所作的解釋都是些不合邏輯的理由。

"俄狄浦斯情結"也許就是這類問題的古老例子。

從精神分析內在來講,情結是一個精神結構,例如俄狄浦斯情結就是所有人必然經歷的精神歷程,只不過面對方法的不同會導致很不同的結果。  

精神分析的貢獻與影響

弗洛伊德在理論建樹方面,以潛意識學說為基礎,提出了系統的人格理論,包括人格結構與人格發展的理論,以及探索潛意識的方法論如夢論、過失論等,這些理論又是為指導其臨床治療實踐服務的。所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貢獻既有理論方面,又有實踐方面。此外,精神分析還對文學藝術、歷史學等學科領域有著廣泛的影響,構成了弗洛伊德理論令一個方面的特殊貢獻。  

精神分析理論廣泛的影響

(一)對文學藝術領域的影響

弗洛伊德的藝術觀點始終貫穿於他的精神分析理論之中。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潛意識是違反道德和倫理的,因此必須放棄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滿足的願望而退縮回來,不得不從享樂主義原則回到現實主義原則;而想像的、幻想的王國卻是一個避難所。藝術家就像一個有精神病的人那樣,從一個他不滿意的現實中退縮回來,鑽進他自己想像出的世界中。他的創作、藝術作品,正如夢一樣,是「潛意識」願望獲得一種假想的滿足。儘管弗洛伊德的這些思想如同他的整體精神分析一大廈一樣缺乏堅實的基礎,並且沒有充足而嚴密的科學證明,但他卻受到諸多文學家、藝術家的盛讚。可以誇張的說,隨便翻開西方任何一本文藝評論的書,我們能夠找到弗洛伊德的名字或看到他的影子,因位許多藝術家正是以這個理論所提供的原則去指導自己的創作實踐。

(二)其它影響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不僅作為一種心理學派對心理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當今資本主義國家裡,特別是在美國,弗洛伊德主義和新弗洛伊德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思潮在一般意識形態中都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它不僅影響了西方當代的文學藝術,而且對宗教、倫理學、歷史學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著作「圖騰與禁忌」可以說是這種影響的代表。

(三)人道主義精神分析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當代美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新弗洛伊德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家,也是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弗洛姆早年也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的影響,一生致力於研究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的學說,並極力主張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結合起來。在這一研究過程中,他建立了新人道主義的人學理論。

弗洛姆認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實質上是一種人道主義理論。弗洛伊德所發現的無意識心理過程是他人道主義思想的體現,他不僅捍衛了人的自然需要和權利,而且「是對人的科學的獨特貢獻,從而改變了未來關於人的圖景」。但作為一名弗洛伊德主義者,他與其他新弗洛伊德主義者一樣,認為弗洛伊德的理論有片面性,其片面性在於對人的無意識本能的過分誇大,從而把人的本性歸結為性慾等生物需求。在弗洛姆看來,人的本性並不是生理上種種需求的綜合,也包含著社會過程所創造的需求,即人的個性也受社會環境或社會文化的影響。 

弗洛姆還提出人的性格有兩種類型,即「創發性性格」和「非創發性性格」。創發性性格就是人發揮自己的力量並實現其固有的各種潛力的能力。其實質內容是理性和愛,理性使人意識到自己的創造力,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表面及其本質;愛能使人擺脫孤獨感,能使人與自然、人與他人和諧一致地發展。這一人格就是弗洛姆人道主義的基礎和目標,是人格充分發展至善至美的象徵。關於非創發性性格,弗洛姆將其劃分為五種,第一種是接受型,這種類型的人消極地接受自身之外的一切東西;第二種是剝削型,這種類型的人主動地去豪取掠奪他人有價值的東西;第三種是囤積型,這種類型的人安於現狀,求於安全,並把自身的安全建立在儲蓄之上;第四種是買賣型,這種類型的人把個人價值拿到市場上去交換;第五種是屍戀型,這種類型的人是無人性的,將逐漸死去。在弗洛姆看來,這些人格類型是現代大工業造成的,它使人忘記了自己是一個創造者,喪失了批判能力,而一味地追求消費和享受。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局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有很大貢獻。但同時,它有嚴重的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他所宣揚的潛意識基礎論、泛性論和本能論。心理學界特別尖銳地批評精神分析學派在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局限。

(一)弗洛伊德在理論上的局限

1.潛意識基礎論:

俗稱」人為萬物之靈」,這靈就意味著人有語言,會思維,能自覺行動而區別於萬物,成為萬物之首。如果把潛意識理解為人們為精神生活的一種值得的補充形式與方面,那是無可厚非的。但像弗洛伊德那樣把潛意識抬得過高弗洛伊德竟理解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基礎與核心,而貶斥了意識對人的精神生活和行為活動的調節指導作用作出一種合乎實際的理論概括

2.泛性論:

弗洛伊德把從對精神症病患的研究德出的有關性的情結與結論,擴大應用在嬰幼兒的攝食、排便等生理活動中,甚至推廣應用到人文學科領域中,違反了具體對象應作具體分析的實事求是的一般科學原則。弗洛伊德對於無論是生理現象、心理現象還是社會現象都應用同一規律,同一思維模式,也即他的泛性論去加以分析說明,雖引起過一般人不同與不同學科專家的重視與爭論,因而使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產生了較大影響,但它在理論上局限與錯誤始終是明顯存在的

3.本能論:

弗洛伊德認為本能是最不清楚的,但他重視本能,強調本能,並對本能加以歸類確極其明確。但是誇大了本能的作用,以它為主宰人的整個佸動的決定者,那就故過份強調本能兒將人混同於動物,降低為動物,突現了人的自然屬性,從理論上是把本能絕對化,把人本能化、生物化,無視於人的社會性的實質。弗洛伊德的本能論也在實踐中產生的消極影響。因為按照他的理論,既然人有死之本能,表現為破壞與侵犯的天性,那麼犯罪與戰爭也就是不可避免的。這樣,客觀上不啻為現實社會中的破壞和侵犯行為進行辨護,提供的理論依據。

以上三方面的剖析來看弗洛伊德理論的不足與局限,可歸結為弗洛伊德在人性問題上的錯誤。

(二)研究對象與研方法的局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在其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上受到心理學界的批評:在研究對象與主題方面受到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最嚴厲的批評,在研究方法與外部效度方面則受到實驗心理學家一再責難。

1.研究主題與對象的局限:

研究不健康的人必然會產生畸形心理學這樣的推論是否妥當,是可以商榷的。但馬斯洛在此表明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研究健康人的心理或健康人格,則是無可厚非的。不過,弗洛伊德以研究病態心理來替代或或推論對正常人心理的研究,是以偏概全,是沒有足夠的外部效度的。

2.研究方法的局限:

具體收集資料方面,實驗心理學家批評,弗洛伊德顯然是在那些不系統的未加控制的條件

下進行的。弗洛伊德對每個病人說出來的東西,他不是客觀地一字不差地做記錄,而是在看過病人幾小時之後才寫記錄,並研究這些記錄。因此,數據只包含弗洛伊德記憶中的東西。在進行抽象推論時,他可能本著自己的意願去尋找那些支持假設的材料。弗洛伊德根本沒有試圖確定他病人所作報告的準確性,因此批評者認為,關於所描述的事件,他應該詢問病然的家屬或朋友來證實報告的準確性。因此,弗洛伊德建立理論的基本步驟----收集數據,很可能描述的不完全,不完善和不正確。而根據資料津行抽象的推理和概括,沒有一個人確切滴知道弗洛伊德是怎樣進行的。弗洛伊德的著作和他的結論,既不包括做結論時所依據的數據、分析數據時所用的方法,也不包括關於他的經驗材料的系統說明。弗洛伊德不願意完全遵照科學報告的慣例來介紹自己的材料,使人們對精神分析的科學性留下許多疑點。更有甚者,因為弗洛伊德不主張他的資料的數量化,所以要斷定他的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或在統計學上的意義是不可能的。故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由研究方法的不嚴僅且帶有某種神秘性引起人們對其整個研究的科學產生懷疑。  

精神分析包含三重涵義

1、精神分析的第一重涵義是1890年由弗洛伊德及其追隨者創立和發展的一種治療神經症的方式。

關鍵性的概念包括:(a)替代了催眠術的自由聯想;(b)替代了給與指導或建議的解析;(c)移情。

精神分析技術由指導和幫助患者自由聯想、解析聯想和在聯想中遇到的阻礙、解析他的感覺和對分析師的態度等構成。嚴格地說,運用弗洛伊德理論結合其他技術的心理治療不是精神分析,而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

2、精神分析的第二重涵義是一種解釋神經症的產生以及精神的發育過程的心理學理論。

關鍵性概念包括:(a)潛意識概念:人們意識不到,但卻對人的行為發揮作用的心理活動;(b)阻抗的概念:通過運用防禦機制,抵抗潛意識的變為意識的過程;(c)移情概念:一個人與別人現在的關係受到他過去與別人的關係的影響,尤其是患者與治療師的關係,會再現患者與過去的親人的關係。

3、精神分析第三重涵義:廣義地講,所有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等及其追隨者的心理治療理論和方法都可以稱之為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精神分析的過去

總體上說,精神分析的過去,為精神分析奠定了基礎和框架,其偉大藍圖,基本上是由總設計師弗洛伊德勾畫出來,現今精神分析的一切發展,無不在弗洛伊德圈定的框架之內。弗洛伊德理論的核心,是本能決定論。在生本能的驅使下,原我發展出自我和超我——人格的結構理論由此而來;由於自我的抑制作用,意識又被區分為意識和潛意識——意識的分域理論得以產生,在此基礎上,還研究了人類的原始思考程序——夢、象徵、和意像;在本能的驅使下,嬰兒經過口欲期、肛欲期和俄底浦斯期,完成性心理和人格的成熟——以此為基礎奠定了人格和性心理發育理論,推導出著名的「性」決定論、童年決定論和潛意識決定論;在本能的驅使下,嬰兒由自戀轉向對象客體戀,童年決定的客體戀的關係模式,會在成年後的人際關係模式中再現——移情模式和機製得到發現——從而為成年期通過精神分析治療童年創傷引起的心理障礙奠定了理論基礎;死亡本能的揭示,把精神分析的注意力轉向了自我、自戀、施虐受虐、退行、以及強迫性重複[2];防禦機制、以及阻抗的發現,都是死亡本能揭示後的產物。而且,由於死亡本能理論,使精神分析與天體物理學、熱力學、以及生物學的結合成為可能。弗洛伊德的工作是偉大的,至今沒有人能同時涉獵如此寬的領域,並且,在每個的領域,都有驚人的創造和發現。

但是,弗洛伊德的理論也有許多致命的缺陷,首先,它是一種打著理智晃子的浪漫主義,因為它理論的核心是,「只有一個人原我、自我、超我實現完美的和諧,一個人才能快樂和健康」。但是,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完全和諧」的人。所以,弗洛伊德的理論是必將人類引向理想主義和接踵而來的悲觀主義。而弗洛伊德本人成了象基督那樣,判斷別人「對」與『錯「的制訂者。使每個人都感到「有病」,是一種缺陷取向的理論。儘管他反對「一神教」,但是,他自己也不知不覺地成了「精神分析第一神」,他是理論的創立者,他認為每個學精神分析的人必須首先被分析。這樣一來,弗洛伊德就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被別人分析過的「永遠正確」的精神分析鼻祖。所以,他的理論在情感上是難以被別人接受的。其次,由於弗洛伊德自身的情結拖累、以及由於他是一個男性分析師,導致他過分強調俄底浦斯情結,使他忽視了母嬰關係,導致他的理論在解釋一些心理現象、尤其涉及口欲期衝突的時候的,顯得牽強附會,難以令人滿意。而且,由於弗洛伊德個人的性格氣質,使他所進行的精神分析過於理智化,常常使人理解了很多,但是,情結並沒有被真正修通。……弗洛伊德創立的精神分析的這些缺陷,為精神分析後來的分化和發展,準備了動力。

作為對於弗洛伊德理論缺陷的一種反作用,榮格出現了。榮格摒棄理智、反對父親意像、公然向嬰兒和女性退行、強調向潛意識學習、與陰影和解,將潛意識崇拜和理性崇拜推倒,轉向集體無意識崇拜和感性崇拜。榮格更加強調人性和自性。榮格給精神分析注入靈魂、情感、價值、意義和精神。使弗洛伊德冰冷嚴肅的精神分析,變得溫暖、友好,賦予精神分析以人性,使即使處於瘋狂和「地獄」中的人也可以抱有希望。並且,榮格把精神分析與東方哲學進行了結合。如果說弗洛伊德為精神分析奠定了高度和廣度,那麼,榮格就為精神分析奠定了深度。

弗洛伊德和榮格的工作,可以說是開天闢地之作、高屋建瓴之勢。兩位偉人身後的研究,無一能在廣度和深度方面望其項背。如果把弗洛伊德和榮格的工作比做摩天大廈和巨大的地基的話,他們後面的心理分析理論所做的,基本上是「裝修」工作。

可以說,弗洛伊德研究了人類心理的生物因素、榮格研究了人類心理的靈魂因素、那麼,阿德勒則研究了人類心理的社會性。(阿德勒的貢獻還在於,他是最先重視「自卑」對人心理發展的意義。這為後來的自戀研究,埋下了伏筆。)這樣一來,精神分析就涵蓋了人類幾乎所有的心理現象和層面,達到了理性、人性、社會性的初步和諧,為精神分析的發展搭建了基本框架,將精神分析推向了現在的框架內的「裝修時代」。

(二)精神分析的現在

對於現代精神分析來講,最重要的理論發現,是客體關係理論。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Klein。這是一位女分析師,她的發現均來自對於嬰兒的觀察。她的性別優勢和研究方法,都是前所未有的。客體關係理論對於精神分析的發展的重要意義有兩點。一是將心理治療中所關注的心理衝突,由俄底浦斯期,轉向口欲期;二是將精神分析技術,由乾巴巴的解析轉向對於治療師與患者關係本身、以及移情、和反移情的重視。將所關注的心理衝突轉向口欲期,有以下好處。首先,揭示了童年期母嬰關係與患者成年後心理障礙的密切關係,為預防心理障礙奠定了理論基礎;其次,對於口欲期問題的關注,使精神分析的治療作用不再局限於俄底浦斯期衝突和神經症,從而將精神分析治療的適應症擴展到邊緣型人格障礙和有自戀移情的自戀性人格障礙。對於治療關係的重視,是完成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從理論到實踐的橋樑。客體意像的內化、以及處理反移情與負移情,已經成了當代精神理論與實踐的核心。正是在重視關係的背景之下,精神分析與人本主義和存在主義攜起手來。

談到現代精神分析,不能不談到Bion,他的「container」概念,是最具操作性和現實意義的概念,對於「container」的把握,成為掌握精神分析和處理負移情和反移情治療技術的重要尺度。

還有一位可以被劃分到現代精神分析理論大師的人物,就是「Kohut」。因為他的「self psychology」對於弗洛伊德的自戀理論有了重大發展[5]。尤其他的「自戀有自己的獨立於性心理發育的發育過程」的觀點,可以說是劃時代的,是對於精神分析理論框架的重大修改。有一大部分自戀性人格障礙的患者,必須在他這種理論的指導下,才能得到治癒。

其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家,基本上是精神分析理論的油漆工,起著潤色、協調和綜合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當屬「Kernberg」。

現代精神分析的特點就是沒有傑出的力挽狂瀾的偉人出現,每個人所完成的,基本上都是在弗洛伊德和榮格所建立的精神分析大廈的框架內,裝修一個又一個小房間,使大廈漂亮、充實起來。使大廈變得更精美、更實用,當然,同時也變得更平庸和自大。精神分析培訓動輒1000小時、2000小時;精神分析治療可以拖到幾年、甚至10幾年。精神分析越來越成為少數人擁有、為少數人服務的奢侈品。他們似乎已經忘記了,他們每一個裝修漂亮的小房子,都是在弗洛伊德和榮格兩位大師的框架內建構起來的。但是,正是這種平庸和自大,給精神分析的未來發展,孕育了變革的契機。

(三)精神分析的未來

精神分析的未來,就在過去和現在的基礎上孕育著。有三大趨勢引人注目:第一大趨勢,是「適應性」的概念。這一看似簡單的概念,有可能摧毀精神分析的全部框架,因為按照「適應的,就是健康的」新概念,任何看似病態的東西,對於擁有者本人,都是健康的,都是適應性反應。這樣一來,精神分析、甚至一切心理治療,都可能變得毫無意義。

第二大趨勢,是精神分析的生物學趨勢,即一些精神分析家逐漸在把人類的心理活動,與其他生物或者動物做比較,在這樣的視角下,人的心理活動更象動物習性學。更極端的研究者,將社會生物學觀點引入精神分析理論,將所有的心理活動,都圍繞基因的保留與延續為最終目的,試圖為弗洛伊德的「元心理學」和榮格的「超心理學」找到分子生物學基礎[7]。更有甚者,甚至將天體物理學、和量子物理學引入精神分析。……

第三大趨勢是,精神分析與東方哲學的融合,或者,甚至被東方哲學吞併。首先,在理論上,發現僅一百年的精神分析的觀點,早在幾千年前,即已被東方哲學所擁有。比如,密宗的修練過程,與精神分析幾乎沒有大的區別。易經中的變化和道家的水哲學,都是最早、也最深奧透徹的精神動力學。東方哲學的起點就是整體觀,而精神分析在方法上基本是分裂的、破壞性的。現代精神分析中的一些系統觀點,已經露出東方思想的雛形。

展望未來,精神分析將會同時向兩極發展,一極是分裂性的,即進一步對於精神分析的所有細節進行深入的、割裂性的、可能達到分子水平甚至量子水平的研究;另一個趨勢,就是強調整體和綜合。所以,精神分析未來的希望,很可能在於「在分子生物學水平的基礎上,精神分析與東方哲學的融合。」可以說,精神分析的未來,在東方。作為東方的一份子,我們應該肩負起精神分析未來發展的重任。  

精神分析的創新發展

2010年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心靈殺毒2.0——弗洛伊德的拼圖》中,緊緊圍繞精神分析自由聯想法的臨床應用,對精神分析心理治療的作用做了重新解釋,對精神分析理論做了顛覆性的革新,將精神分析與神經生理解剖學相結合,提高了精神分析的效果,被稱作為精神分析提供了一塊最重要的學術拼圖。

作者於洛生指出,神經症是心靈呼吸的哮喘症。觀察一下你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和放鬆時的規律,你就不難發現,我們的注意力總是一松一馳,對自身狀態和信息進行自檢掃描,原來我們的心靈也有本能的呼吸。而精神分析自由聯想法的作用,就是通過引導回憶和描述體會,幫助患者宣洩內心的不安,從而為因神經症窒息的心靈做人工呼吸,解除心靈的哮喘,並以此原理髮明了可部分代替心理醫生的有效自助方法。我們知道人類的心理活動,本質都是神經中樞的生物電活動,我們的記憶物質可能是電信號,儲存在神經細胞電容中,在《心靈殺毒2.0——弗洛伊德的拼圖》中指出力比多本質是因為受傷或刺激,而帶上異常高電位的傷痕記憶細胞,對我們的思維繫統構成刺激,導致心靈呼吸的哮喘,因此在精神分析自由聯想法宣洩不安的過程中,本質是傷痕記憶細胞中異常高電位的釋放,為神經症的治療提供了最新的科研方向。  

相關資料:精神分析促進人格成熟

精神分析乃指由奧地利精神醫學家弗洛伊德於19世紀末所開創的一種特殊心理治療方法。其特點乃經由分析來了解病人潛意識的慾望與動機,認識對挫折,衝突或應激的反應方式,體會病理與症状的心理意義,並經指示與解釋,讓病人獲得對問題之領悟;經過長期的治療,善用病人與治療者所產生的轉移關係,來改善病人對人的關係,調整心理結構,消除內心之情感癥結,以促進人格之成熟及適應能力。

精神分析的基本態度,是認為一個人的心理與行為,不管是正常或病態,都由各種因素相互影響,以動態的形式發生,且可追溯了解其因果關係,了解其意義,稱之為精神因果定律;因此也可說是動態精神醫學的基石。

從心理治療的種類說來,精神分析乃注重個人的內在精神活動,是長久的治療。因其焦點在深層的精神材料,且注重內心的情感與慾望,故也被稱為深入的心理治療。

傳統的精神分析,其實施方法是讓病人躺臥在沙發上,不面對著治療者而進行,以便病人自由聯想,容易使潛意識的意念表達出來通常病人每周治療五次,歷經數年的分析工作,可以說是很費時的醫療方法。

近來只運用精神分析的機理與原則,而採用面對面的普通面談方式,以每周一次,在數月之內短期進行其治療工作,而稱之為分析心理治療。

精神分析的基本原理在於由治療者的解釋來協助病人能對自己的心理動態與病情有所領悟與了解,特別是壓抑的慾望,隱蔽的動機,或不能解除的情結,通過由自知力的獲得,了解自己的內心,洞察自己適應困難的反應模式,能進而改善自己的心理行為及處理困難的方式,間接的解除精神症状,並促進自己的人格成熟。

所謂知難行易,能懂得自己的心理,隨著也就能自己去操縱自己的行為,消除困難。可是要去體會自己內心隱藏的動機,面對潛意識境界的情結,或者了解自己心理與行為上的缺點,並非容易,往往會遭遇到心理上的阻抗,阻礙對自知力的形成,稱為阻抗現象。它通常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如正面的反駁治療者的解釋,拒絕說明,不願聽取,甚至停止治療。所以如何適時且適當的供給指導解釋,並能較好的處理病人的阻抗作用,乃是治療上的技巧。

假如病人的病情乃因內心有說不出的痛苦或矛盾,不能表達的癥結,或不可滿足的慾望。而一直悶在心裡受折磨,治療的要點乃在協助病人能透露其矛盾,表達其苦惱,發泄被壓抑的情感,以便取得心理上的舒暢。這樣的情況治療的技巧乃能以批判的態度,以同情心體會病人的心裡情況與處境,聽取苦惱,是病人能宣洩,表露內心的感覺與情慾。

雖然分析的治療,乃在促進病人對自己心理的了解,獲得認知上的自知力但是自知力不止於認知上的了解,而需連帶的影響情感上的變化。所以不只是理智上的了解,而是情感上的體會及行為上的表現。精神分析的理論特彆強調情感與慾望是行為的主要原動力,如何糾正更改感覺,情緒和情感乃是治療的焦點。

分析性心理治療,其重點不止在於解除精神症状,而只在於改進病人對於現實的心理適應方式,包括對內如何處理自己的慾望要求,調節超我的適當控制,以較有效的方式來應付外界之現實的要求。即治療的範圍要包括內在的精神,人際關係,現實的適應。其最終目標乃在促進自我性格的成熟。因此治療的目的要與病人協商,依病人的需要與治療動機而調節治療的期間與範圍。

治療方法與步驟1.心理活動的探討,2.綜合了解心理,3.指導解釋,4.工作修通 。適應症對於因受特別情結或心理挫折而呈現「神經官能症」或「環境適應障礙」的病人有用,同時也可運用對人的深透性了解的特徵,來補助各種其他方式的心理治療,及我們日常對各種精神病患者的醫護工作。

關於「精神分析」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