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虛寒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小腸虛寒寒邪傷於小腸或小腸功能低下的病變,臨床表現多兼見脾虛證候,如小腹時常隱痛,痛時喜按腸鳴泄瀉小便頻數不利,舌淡苔白脈緩弱等。

目錄

小腸虛寒的病因

本證為臨床常見的證候,多由於飲食不節,生冷太過,或勞倦內傷,損傷脾胃,中氣虛弱,脾陽虧虛,陰寒內盛,以致分清泌濁的功能發生障礙。證以本虛為主,正虛不足,內失溫養。病位在小腸,與脾胃有密切的關係。

小腸虛寒的症状

小腹腔隱痛綿綿,喜溫喜按,時作時止,多因勞累而加重。腸鳴瀉,遷延反覆,飲食減少,或食後悶,小便頻數不爽,或清長。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細而緩。

小腸虛寒的診斷

小腸虛寒的鑒別診斷

胃陽虛證:陽氣虛衰,胃失溫熙,以胃痛綿綿、喜溫喜按,食少脘痞,畏冷肢涼,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等為常見症的症候。

小腸虛寒的併發症

腹痛腹瀉面色萎黃神疲乏力

小腸虛寒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治療法則: 溫通小腸

施治方法:

(一)內服方藥

l.基本方藥:(1)吳茱萸湯加減:吳茱萸6克、党參10克、桂枝5克、白芍12克、陳皮10克、砂仁5克、炒白朮12克、生薑15克、大棗5枚。適用於小腸虛寒腹痛欲嘔之證。

(2)附子理中湯:熟附子9克、党參10克、炒白朮10克、乾薑10克、甘草8克。適

用於小腸虛寒,腹痛隱隱之證。上方藥,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溫服,每日劑。

2.加減變化:嘔多者,基本方(1)加制半夏10克;頭痛者加川芎10克。腹痛重者,方(2)加重乾薑;便溏甚加巴戟天6克;氣虛短氣乏力倦怠者加黃芪10克;食欲不振焦三仙各10克。

(二)外敷藥物

1.散寒通陽法外熨:蔥白炒覆於小腹上,砂壺盛熱湯熨之。

2.暖中散外摻:乾薑、制厚朴肉桂末各3克,摻撤紗布貼臍上。

3.溫中散外敷:炮姜30克、制附子10克,研細為末,敷臍腹。炒蔥、鹽適量燙臍

腹部

(三)飲食療法

(1)板栗粥:板栗、糯米各100克,生薑10克,精鹽5克。板栗去殼打成顆粒,與另三物同入砂鍋,放1000毫升清水,小火煮至湯稠。本品適於脾胃虛弱腹痛腹瀉

(2)党參鵪鶉:党參10克、山藥10克、鵪鶉10隻。鵪鶉宰殺洗淨後,淨鍋置火

放豬油,加姜、蔥調味,再放鵪鶉,稍炒,放党參與山藥和清水(約100毫升),灼至濃肉熟起鍋。吃鵪鶉。適用於氣虛乏力,食欲不振者。

(3)山藥雞肫:雞肫250克、鮮山藥100克,雞肫切成薄片,山藥切片,鍋置火上,

注入菜油,下薑絲,炒香後,下雞肫山藥同爆,熟後起鍋。本品適用於脾胃虛寒,小腸虛寒證。

施治要點:

(一)泄瀉、腹痛乃脾家受病,脾氣虛弱,中陽不足,進而小腸功能受損而形成本

證,性屬虛寒。治以溫運補養為主,然「不通則痛」,還要酌加辛香溫散之品如木香、砂仁、陳皮等,如香砂理中湯,即為此類也。

(二)本證雖為小腸虛寒,實與脾胃有密切的關係,溫暖火腑,用吳茱萸、肉桂、

川椒之類。而調理脾胃,則可用白朮、乾薑、附子之屬,在臨床上,通常互相結合使用,則可使腹痛,大便稀同時獲愈。

小腸虛寒的護理

護理:建立良好的生活飲食制度。堅持體格鍛煉,保持整個身體的健康。保持精神愉快,飯前少用腦,吃飯要專心,飯後稍休息。

參看

關於「小腸虛寒」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