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瘧解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二十五傷寒 >> 瘧解 |
黃帝內經太素 |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第三十五《瘧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五,又見《靈樞》卷十二第七十九《歲露論》,又見《巢氏病源》卷十一《瘧病諸候》,惟編次稍異。
黃帝問於岐伯曰:夫□瘧者,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何也?
□者,有雲二日發名□瘧,此經但夏傷於暑至秋為病,或雲□瘧,或但云瘧,不必日發間日以定□也,俱應四時其形有異以為□耳。因腠理開發,風入不泄,藏蓄合於四時,而發日之辰又異,其故何也?
平按:「□」《素問》、巢氏作「痎」。《素問》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夫瘧疾皆生於風,其以日作以時發何也?與此文異。《太素》同今文。」並自「□者有雲」至「以為□耳」,全引楊注,惟注中「俱應四時」作「但應四時」。又注「□者下」,袁刻脫「有雲」二字。巢氏作「痎瘧者,夏傷於暑也,其病秋則寒甚,冬則寒輕,春則惡風,夏則多汗者,然其蓄作有時。」
岐伯曰:瘧之始發,先起於豪毛,伸欠乃作寒慄,寒慄鼓頷,腰脊痛,寒去則外內皆熱,頭如破,渴欲飲。
寒瘧髮狀,凡有七別:一起豪毛謂毛立,二為伸欠,三為寒慄,四腰脊痛,五內外熱,六頭痛甚,七渴飲水。寒瘧之狀,有斯七別也。
平按:「豪毛」《素問》、《甲乙》作「毫毛」,巢氏作「毫末」。「寒慄」二字俱不重。《素問》、《甲乙》「脊」下有「俱」字。「渴欲飲」《素問》作「渴欲冷飲」,《甲乙》作「渴欲飲水」,巢氏作「頭痛而渴欲飲」。
黃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
請問寒瘧發之所以也。
岐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明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巨陽虛則腰脊頭項痛,三陽俱虛,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
寒氣藏於腸胃之外,皮膚之內,舍於營氣,至於春時,陰陽交爭,更勝更衰,故虛實相移也。三陽俱並於陰,則三陽皆虛,虛為陰乘,故外寒。陰氣強盛,盛故內寒。內外俱寒,湯火不能溫也。
平按:「腰脊」《素問》、巢氏作「腰背」。
陰極則陽盛,陽盛則外熱。陰極則陰虛,陰虛則陽乘,故內熱。外內俱熱,甚於慄①炭,冰水不能涼,故渴而欲飲也。
平按:「欲飲」《素問》、《甲乙》作「故欲冷飲」。
①「慄」,人衛本注曰:日抄本作「慄」,疑「懷(懷)」之誤。
此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營氣之所舍也。
此言其日作所由也。皮膚之內,腸胃之外,脈中營氣,是邪之舍也。
平按:「此得之」《素問》、《甲乙》作「此皆得之」。
此令人汗出空疏,[平按:「汗出空疏」《素問》無「出」字,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汗出空疏,《甲乙》、《素問》並同。」]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乃得之以浴,[平按:「乃得之以浴」《素問》「乃」作「及」,《甲乙》作「得浴」二字。]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日行陽,此氣得陽而出,得陰而內薄,是以日作。
邪舍營氣之中,令人汗出,開其腠理,因得秋氣,復藏皮膚之內,與衛氣居。衛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邪氣與衛俱行,以②日日而作也。
平按:「晝日行陽」《素問》作「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甲乙》同,惟「晝」下無「日」字。「而出」《素問》、《甲乙》作「而外出」。「是以」上,《素問》、《甲乙》有「內外相薄」四字。
②「以」,人衛本注曰:此前疑脫「是」字。
黃帝曰:其間日而作何也?岐伯曰:其氣之舍瀉,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
其邪氣因衛入內,內薄於陰,共陽交爭,不得日日與衛外出之陽,故間日而作也。
平按:「瀉」《素問》、《甲乙》作「深」。注「入內」下,原重「內」字,袁刻脫。「交爭」下,
袁刻有「不得出」三字。
黃帝曰:善。其作日晏與其日蚤,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而下,衛氣一日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開則邪入,邪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者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椎,二十一日下至骶骨,
因衛氣從風府日下,故作也晏晚也。骶,丁禮反,尾窮骨也。
平按:《素問》、《甲乙》「□」作「膂」;「一椎」均作「一節」。「二十一日」《素問》作「二十五日」。
二十二日入於脊內,注於伏□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日益早。
邪與衛氣下二十一椎,日日作晚,至二十二日,邪與衛氣注於督脈上行,氣上高行,故其作也早。
平按:「二十二日」《素問》作「二十六日」;「注□之脈」作「注於伏膂之脈」。《甲乙》、巢氏「伏膂」作「伏沖」。《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二十五日作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作二十二日,《甲乙》、《太素》並同。」
其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偕出,故間日乃作。
偕,俱也。膜原,五臟皆有膜原。其邪氣內著五臟之中,橫連五臟膜原之輸,不能與衛氣日夜俱行陰陽,隔日一至,故間日作也。
平按:「膜原」《素問》、《甲乙》作「募原」,《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募作膜。《太素》、巢元方並同,《舉痛論》亦作膜原。」又《甲乙》「衛氣」作「營氣」。《素問》「偕出」作「皆出」。
黃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入,邪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奈何?
項髮際上風府之空,衛氣之行,日日而至。若下二十一節,覆上方會風府,日作則不相當,通之奈何也?
平按:注「若下二十一節」,袁刻作「若其下一節」。
岐伯曰: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也,必開其腠理,氣之所合,即其府高已。黃帝曰:善哉。
無常府者,言衛氣發於腠理,邪氣舍之,即高同風府,不必常以項髮際上以為府也。故衛氣發腠理,邪舍之處,其病日作也。
平按:《素問》「岐伯曰」下有「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八十八字。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甲乙》、《太素》自『此邪客於頭項』至『下則病作故』八十八字並無。」「氣之所舍,即其府高已」《素問》作「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新校正云:「《甲乙》、巢元方『則其府也』作『其病作』。」
黃帝曰:夫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而瘧得有休者,何也?
因腠理開,風入臟內,至時而發,名之為瘧。然則風之與瘧,異名同類,其瘧日有休時,風府常在未愈,其意何也?
平按:「有休者」《素問》、《甲乙》作「有時而休者」。
岐伯曰:經留其處,衛氣相順,經絡沉以內薄,故衛留乃作。
經絡停留之處,衛氣過之,經脈與衛氣相順,故經脈內薄停處,衛氣亦留,衛氣與風留處發動為瘧,所以其風常在,瘧有休作也。
平按:「經留其處」《素問》作「風氣留其處」,《甲乙》作「風氣常留其處」。「衛氣相順」《素問》、《甲乙》作「故常在。瘧氣隨」六字。「沉以內薄」《甲乙》作「次而內傳」。「故衛留乃作」《素問》、《甲乙》作「故衛氣應乃作」。袁刻「留」作「氣」。
五臟痿 | 三瘧 |
關於「太素/瘧解」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