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三瘧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二十五傷寒 >> 三瘧
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內經太素目錄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第三十五《瘧論篇》,與上篇相接,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五,又見《巢氏病源》卷十一《瘧病諸候》,惟編次先後略異。

黃帝曰:瘧先寒後熱何也?岐伯曰:夏傷於大暑,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凄滄之小寒,寒迫之,[平按:「小寒迫之」《素問》作「水寒」二字,新校正云:「《甲乙》、《太素》『水寒』作『小寒迫之』。」據此,則本書下「寒」字疑衍。]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病盛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

夏遇小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至秋復傷於風。先遇於寒,故先寒也。後傷於風,故後熱。此為寒瘧也。

平按:「病盛矣」《素問》、《甲乙》作「則病成矣」。「後熱」下,《素問》、《甲乙》有「病以時作,名曰寒瘧」八字。

黃帝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陰氣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悗,手足熱而欲歐,名曰癉瘧。

此二種瘧,略示所由,廣解在下。

平按:《素問》、《甲乙》「絕」上有「先」字;「歐」作「嘔」。《素問》「煩悗」作「煩冤」。

黃帝曰:夫經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今熱為有餘,寒為不足。夫瘧之寒也,湯火不能溫也,及其熱也,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餘不足之類也。當是時,良工不能止也,必須其時自衰,[平按:《素問》作「必須其自衰」,《甲乙》作「必待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願聞其說。岐伯曰:經言無刺熇熇之氣,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故其為病逆不可治。

此言病發盛時,不可取也。

平按:「熇熇之氣」,「氣」字《素問》、《甲乙》作「熱」,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太素》熱作氣。」

夫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慄。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復並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熱而渴。夫瘧氣者,並於陽而陽勝,並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瘧,風寒氣也,不常,病極則復至。[平按:「瘧,風寒氣也,不常,病極則復至」《素問》作「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病極則復。」王注云:「復,謂復舊也。言其氣發至極,還復如舊。」「至」字連下文「病之發也」作句。新校正云:「《甲乙》作『瘧者,寒風之暴氣不常,病極則復至。』全元起本及《太素》作『瘧,風寒氣也,不常,病極則復至。』」「至」字連上句,與王氏之意異。]病之發也如火熱,風雨不可當也。故經言曰:方其盛時,勿敢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

此言取其衰時有益者也。

平按:《素問》、《甲乙》「熱」字,上有「之」字,下有「如」字;「盛時」下無「勿敢」二字。新校正云:「《太素》作勿敢必毀。」與此同。

夫瘧之未發也,陰未並陽,陽未並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已,故工不能治其已發,為其氣逆也。

此言取其未病之病,未盛之時也。

平按:《素問》、《甲乙》「邪氣乃已」作「邪氣乃亡」,別本亦作「亡」。

黃帝曰:善。工之奈何?早晏何如?

晏,晚也。療瘧之要,取之早晚何如也?

平按:《素問》「工」作「攻」。

岐伯曰:瘧之且發,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陽以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後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直往而取,未得並者也。

此言療之在早,不在於晚也。夫瘧之作也,必內陰外陽,相入相併相移乃作。四肢為陽,臟腑為陰。瘧之將作,陽從四肢而入,陰從臟腑而出,二氣交爭,陰勝為寒,陽勝為熱。療之二氣未並之前,以繩堅束四肢病所來處,使二氣不得相通,必邪見孫絡,皆刺去血,此為要道也。陽以傷者,陽虛也。陰從之者,陰並也。

平按:《素問》、《甲乙》「陽以傷」,「以」作「已」;「後見之」作「審候見之」。「直往」《素問》作「真往」,新校正云:「真往,《甲乙》作其往,《太素》作直往。」

黃帝曰:病不發,其應何如?

瘧病有休有作,其應何氣也?

平按:《素問》、《甲乙》「病」作「瘧」。

岐伯曰:瘧氣者,必更盛更虛,隨氣所在。病在陽則熱,脈躁;在陰則寒,脈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則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

瘧氣不與衛氣聚,故得休止。若瘧氣居衛,與衛氣聚者,則其病復作。故病不發者,不與陰陽相併故也。

平按:「隨氣所在」《素問》作「當氣之所在也」。

黃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夫瘧之作,遲數不同。或不間日,謂一日發也。或有間日,隔日而發也。或間二日,三日發也。或至數日一發,四日以去有一發也。諸間二日以去溫瘧,人多不識,不以為瘧,宜審察之,以行補瀉也。

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

瘧氣衛氣俱行,行至六腑,谷氣有時盛衰,致令二氣相失,數日乃得一集,集時即發,故至數日乃作也。

平按:「而時相失」《素問》作「而有時相失」,《甲乙》作「而相失」。

瘧者,陰陽更勝,或甚或不甚,或渴或不渴。

陰盛寒甚不渴,陽勝熱甚故渴也。

平按:「或渴」上,《素問》、《甲乙》有「故」字。

黃帝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瘧,今瘧不必應何也?

夏傷於暑,秋必□瘧。今瘧之發,不必要在秋時,四時皆發,其故何也?

平按:《甲乙》無「論言」二字。「□瘧」《素問》作「病瘧」,新校正云:「按《生氣通天論》並《陰陽應象大論》俱作痎瘧。」注「不必要在秋時」,「要」字袁刻作「應」,亦通。

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者也。

或夏傷於暑,或冬傷於寒,以為瘧者,至其發時,皆應四時,但病形異也。

其俱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風,以夏病者多汗

,於路反,畏□也。言同傷寒暑,俱以四時為瘧也。秋三月時,陰氣得勝,故熱少寒甚也。冬三月時,陽生陰衰,故熱多寒少也。春三月時風甚,故惡風也。夏三月時溫熱甚,故多汗也。

平按:《素問》、《甲乙》無「俱」字;「□」均作「惡」。

黃帝曰:夫溫瘧與寒瘧各安舍?舍何臟?

問寒溫二瘧所居之臟也。

平按:《素問》「夫」下有「病」字;「各安舍?舍何臟」作「而皆安舍?舍於何臟」,《甲乙》作「其在何臟?」

岐伯曰:溫瘧者,得之冬中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平按:「寒」下,《甲乙》、巢氏重「寒」字。]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出,因遇大暑,腦髓鑠,脈肉銷澤,[平按:「邪氣不得出」《甲乙》作「不能出」,《素問》作「不能自出」。「脈肉銷澤」《素問》、《甲乙》作「肌肉消」;巢氏作「脈肉消釋」。]腠理髮泄,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偕出,[平按:「因」《素問》、《甲乙》作「或」;「偕」作「皆」。]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如是則陰虛而陽盛,則病矣,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

此言溫瘧所舍之臟,謂冬三月時,因腠理開,得大寒氣深入,至於骨髓,藏於腎中,至春陽氣雖發,亦不能出,以內銷於腦髓,銷澤脈肉,發泄腠理,有因用力汗出,其寒氣從內與汗俱出,是則陰虛,陰虛陽乘,內盛為熱,故先熱也;熱極復衰,反入於內,外陽復虛,陽虛陰乘為寒,所以後寒,故曰溫瘧也。

平按:「則病矣」《素問》作「陽盛則熱矣」,《甲乙》作「陽盛則熱衰矣」。又注「陽虛陰乘」,別本無「陽虛」二字。

黃帝曰:癉瘧者何如?岐伯曰:癉瘧者,肺之素有熱盛於身,厥逆上,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

癉,熱也。素,先也。人之肺中,先有熱氣,發於內熱,內熱盛而不衰,以成癉瘧之病也。

平按:「肺之素有熱」《素問》、《甲乙》無「之」字,巢氏「素」作「系」。「厥逆

上沖」,巢氏作「上下」。

其氣不反之陰,故但熱不寒,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分肉之間,令人銷鑠脫肉,故命曰癉瘧。黃帝曰:善哉。

為寒氣所發熱氣,不反之陰,故但熱不寒。神引寒氣藏心,而舍分肉之間,故能銷鑠脫肉,令人瘦瘠①。然則,無寒獨熱,故曰癉瘧也。

平按:「不反之陰」《素問》作「不及於陰」,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太素》作不反之陰,巢元方作不及之陰。」「寒氣」,「寒」字《素問》、《甲乙》不重。「銷鑠」《素問》作「消爍」,《甲乙》作「消鑠」,巢氏同。

32 瘧解 | 十二瘧 32
關於「太素/三瘧」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