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五臟痿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二十五傷寒 >> 五臟痿 |
黃帝內經太素 |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二第四十四《痿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四。又自「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至「足痿不用」,見本書卷十第二《帶脈篇》。
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
痿者,屈弱也。以五臟熱,遂使皮膚、脈、筋、肉、骨,緩痿屈弱不用,故名為痿。然五臟之熱,使人有痿何如也。
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脂肉,腎主身之骨髓。
欲明五臟之痿,先言五臟所主也。膜者,人之皮下肉上膜,肉之筋也。
平按:《素問》、《甲乙》「脂肉」作「肌肉」。注「欲明」,袁刻作「欲知」。
故肺氣熱葉焦,則皮毛膚弱急薄著,則生痿辟。
肺熱即令肺葉焦干,外令皮毛及膚弱急相著,生於手足痿辟不用也。
平按:《素問》「肺」下無「氣」字。「膚」《素問》、《甲乙》作「虛」。《甲乙》「焦」下復有「焦」字;「著」下復有「著」字;「辟」作「躄」,下同。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瘲而不任地。
心主血脈,心臟氣熱,令下血脈厥逆而上。下脈血氣上行則下脈虛,故生脈痿,樞折腳脛瘲緩不能履地。
平按:《素問》「瘲」作「縱」。《甲乙》「挈」作「瘈」;「瘲」作「腫」。
攣者,筋寒急。有熱膜筋干為攣,如筋得火,捲縮為攣,伸為瘲,故為筋痿也。
平按:《甲乙》「膽」下有「熱」字。《素問》、《甲乙》「筋膜干」三字重;「急」上有「筋」字。
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脾胃相依,故脾熱則胃乾燥,故肉不仁,發為肉痿也。
腎在腰中,所以腎①氣熱,腰脊不舉,骨幹,熱煎髓減,故發為骨痿也。
①「腎」,蕭本誤作「腰」。今據仁和寺本改。
問曰:何以得之?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有所失亡,所求不得,發則肺喝,喝則肺熱葉焦,故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辟,此之謂也。
肺在五臟之上,是心之蓋,主氣,故為臟之長也。是以心有亡失,求之不得,即傷於肺,肺傷則出氣有聲,動肺葉焦,五臟因肺葉焦熱,遂發為痿辟也。
平按:《甲乙》「失亡」作「亡失」。袁刻「亡」誤作「已」。「喝」《素問》、《甲乙》作「鳴」。「故」下,《素問》有「曰」字。《甲乙》無「故五臟因肺熱葉焦,此之謂也」十二字。又注「肺在」,袁刻誤作「肺上」。
悲哀太甚,胞絡絕,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脈痹,傳為脈痿。
胞絡者,心上胞絡之脈。心悲哀太甚,則令心上胞絡脈絕,手少陽氣內動有傷,心下崩損,血循手少陽脈下,尿血,致令脈虛為脈痹,傳為脈痿。
平按:《素問》、《甲乙》「胞絡絕」三字重;「脈痹」均作「肌痹」。《素問》新校正云:「楊上善云:胞絡者,心上胞絡之脈。詳經注中胞字俱當作包,全本胞作肌。」
思想無窮,所願不得者,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施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使內。
思想所愛之色,不知窮已,無涯之心,不遂所願,淫外心深,入房太甚,遂令陰器施縱也。陰為諸筋之宗,故宗筋傷則為筋痿,婦人發為白淫。經曰者,已說之經,引之為證也。使內者,亦入房。
平按:《素問》、《甲乙》「施」作「弛」;「生於使內」作「生於肝使內也」。
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
漸,漬也。濕處停居相漬,致肌肉痹而不仁,遂使肉皆痿瘲也,名曰肉痿也。
平按:《甲乙》「相濕」作「傷濕」。
有所遠行勞倦,而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明氣內代,則熱合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者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生於大熱也。
勞倦逢於大熱,渴則陽明內代者,陽明主谷,其氣熱盛,復有外熱來加,陽明之脈內即代絕,內外熱盛,下合水腎,水不勝火,故骨枯髓竭。骨枯髓竭,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
平按:《素問》、《甲乙》「內代」作「內伐」。《素問》「合於腎」作「舍於腎」。《甲乙》「髓虛」作「髓空」;「發為骨痿」作「熱發為骨痿」。
問曰:何以別之?
五臟痿有外內,何候知其別異也。
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
白是肺色。毛,肺之所主也。
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
赤是心色。絡脈,心之所主也。絡脈脹見為嗌也。
平按:《甲乙》「赤」作「青」。
肝熱者,色蒼而爪枯;
蒼,青也。青為肝色。爪,肝所主也。
脾熱,色黃而肉濡動;
黃為脾色。肉,脾所主也。
平按:《素問》、《甲乙》「濡」作「蠕」。
腎熱者,色黑而齒熇。
熇,當為槁,色黑齒枯槁也。黑為腎色。齒,腎所主也。故毛敗、脈溢、爪枯、肉濡動、齒槁者,即知五臟熱痿也。
平按:「熇」《素問》、《甲乙》作「槁」。
問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主潤宗筋。宗筋者,束骨肉而利機關。沖脈者,經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
陽明胃脈,胃主水谷,流出血氣,以資五臟六腑,如海之資,故陽明稱海。從於臟腑流出,行二十八脈,皆歸沖脈,故稱沖脈為經脈之海。是為沖脈,以陽明水谷之氣,與帶脈、督脈相會,潤於宗筋,所以宗筋能管束肉骨而利機關。宗筋者,足太陰、少陰、厥陰三陰筋,及足陽明筋,皆聚陰器,故曰宗筋,故陽明為長。若陽明水谷氣虛者,則帶脈不能控引於足,故足痿不用也。
平按:《素問》、《甲乙》「束骨肉」,無「肉」字;「經之海」作「經脈之海」,本書《帶脈篇》同;「筋陰」作「宗筋陰陽」四字。「氣街」《甲乙》作「氣沖」。
黃帝曰:治之奈何?答曰:各補其滎而通其輸,調其虛實,和其逆順,則筋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日,則病已矣。黃帝曰:善。
五臟熱痿,皆是陰虛,故補五臟陰經之滎。陰滎,水也。陰輸是木,少陽也。故熱痿通其輸也。各以其時者,各以其時受病之日調之皆愈也。
平按:「輸」《素問》、《甲乙》作「俞」;「筋脈」上無「則宗」二字;「受日」作「受月」,王冰注云:「時受月,謂受氣時月,如肝王甲乙,心王丙丁之類,皆王氣法。」不若此注之明顯。
五臟熱病 | 瘧解 |
關於「太素/五臟痿」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