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九針要解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二十一九針之一 >> 九針要解
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內經太素目錄

編者按:此篇見《靈樞.小針解第三》。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於人也。

言者甚易,行之難著。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工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

守刺規矩之形,故粗;守血氣,中神明,故工也。

編者按:「工」《靈樞》作「上」。

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

神者,玄之所生,神明者也。神在身中,以為正氣,所以身中以神為主,故邪為客也。邪來乘於正,故為會也。

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

門者,腠理也。循正氣在腠理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先知正邪何經之病。

未睹病之已成,即能先知正邪之發在何經脈中也。

編者按:「正邪」《靈樞》作「邪正」。「病」後有「也」字。

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先知何注有病之微,療之處所。惡知,言不知也。

編者按:注「何注」,當為「何經」之誤。

刺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

刺之微妙之機,在於徐疾也。數,疾也。

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

五臟六腑出於四肢,粗守四肢臟腑之輸,不知營衛、正之與邪、往來虛實,故為粗也。

工守機者,知守氣也。

機,弩牙也。主射之者,守於機也。知司補瀉者,守神氣也。

編者按:「工」《靈樞》作「上」。

機之動,不離其空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

以因於空,所以機動。由於孔穴,知神氣虛實,得行徐疾補瀉也。

編者按:「空」《靈樞》作「空中」。

空中之機,清靜以微者,針已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

神在孔穴,針頭候得氣已,神清志靜,密意守氣,行於補瀉,不令有失,故為微也。

編者按:「針已」《靈樞》作「針以」。

其來不可迎者,氣盛,不可補也。

氣盛不可補之,補之實實也。

編者按:「迎」《靈樞》作「逢」。

其往不可追者,虛不可以瀉也。

氣往而虛,不可瀉之,瀉之虛虛也。

編者按:「以」字《靈樞》無。

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易失也。

利機掛以絲髮,其機即發。神氣如機,微邪之氣如發,微邪來觸神氣,謂之掛也。微邪來至,神智即知,名曰智機,不知即失,故曰易也。

編者按:注「神氣」後原衍一「之」字,今刪。

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血氣已盡而不下也。

不知機者,謂鈍機也。叩之不發,謂無智之人行於補瀉,邪氣至而不知有害,血氣皆盡而疾不愈,下愈也。

編者按:「者,言」《靈樞》誤作「言者」。「意」字後《靈樞》有「也」字;「而」字後有「氣」字。

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可取之時也。

知虛實可取之時,為知往來要期也。

編者按:「知氣可」,《靈樞》作「知氣之可」。

粗之闇乎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眇哉上獨有之者,蓋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少,少者逆。來為順,言形氣平者順也。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者,知所取之處也。

往者氣散,故少氣,逆也。來者氣集,故氣實,順也。明知氣之逆順,即行補瀉,更亦不須問者,謂善知處也。

編者按:「乎」字《靈樞》無;「眇哉上」作「妙哉工」;「少,少者逆」作「小,小者逆也」;「來為順」後,有「也」字;「氣平」作「之平,平」;「問」作「間」;「知所取」前,有「言」字。

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迎而奪之,致虛;追而濟之,令實。故皆不可。

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

寸口脈虛,當補所由之經也。

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

診寸口脈實,當瀉所由之經也。

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

宛陳,謂是經及絡脈聚惡血也。

邪勝則虛者,言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

編者按:「虛」字後,《靈樞》有「之」字。

有客邪在諸經,皆瀉去也。

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

此言其補。

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徐出也。

此言其瀉。

編者按:「徐出」《靈樞》作「徐而出」。

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也,虛者無氣也。

若有,氣實;若無,氣虛也。

編者按:「實與虛」之前,《靈樞》有「言」字;「有氣也」,《靈樞》無「也」字。

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尚存也。

若先實者,瀉而亡之,令後虛也;若先虛者,補而存之,使後實也。

編者按:「尚」《靈樞》作「常」。注「亡之」,盛文堂本誤作「已之」;「使」誤作「便」,今均從仁和寺本。

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則佖然若有得也,瀉則怳然若有失也。

補之得於神氣,故佖然也。佖,文一反,色儀和也。瀉失於邪氣,故怳然也。

編者按:「補則」《靈樞》作「補者」。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在上也。

高,在頭。風熱邪氣多中人頭也,故曰在上也。

編者按:「故」字後,《靈樞》有「邪氣」二字。

濁氣在中者,言水谷皆入於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氣留於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故命曰濁氣在中也。

谷入於胃,化為二氣,清而精者,上注於肺,以成呼吸,行諸經隧;其濁者留於腸胃之間,因於飲食不調為病,故曰在中也。

編者按:「濁氣留於」《靈樞》作「濁溜於」。

清氣在下者,言清濕地之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

清,寒氣也。寒濕之氣多從足上,故在下也。

編者按:「地之氣」,《靈樞》無「之」字;「邪氣在上,濁氣在中」二句,《靈樞》無;「清氣在下」後,《靈樞》有「也」字。

針陷脈則邪氣出者,取之上。

上,謂上脈,頭及皮膚也。

針中脈則濁氣出者,取之陽明合也。

中者,中脈,謂之陽明,是胃脈也。陽明之合者,胃足陽明合三里,至巨虛上廉大腸合,至巨虛下廉小腸合也。

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者,言淺浮之疾,不欲深刺也,深則邪從之入,故曰反沉也。

針過其分,邪從針入,病更益深,故曰反沉也。

編者按:「太」《靈樞》作「大」;「疾」作「病」;「從之入」前,有「氣」字。

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言經絡各有所生也。

言經在筋肉,絡在皮膚也。

編者按:「處」字後,《靈樞》有「者」字;「生」作「主」。

五脈者死,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針盡大瀉其諸陰之脈也。

五臟中虛,用針者大瀉五臟之脈,陰絕,故死也。

取三脈者恇,言盡瀉三陽之氣,令病人恇然不復也。

一時盡三陽之脈,陽絕,故恇然不復也。

編者按:「取三脈者恇」《靈樞》作「取三陽之脈者,唯」。

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

五里在肘上,不在尺中,而言尺之五里者,寸為陽,尺為陰也。陰尺動,脈動於五里,故曰取尺五里也。五往者,五瀉也。

奪陽者狂,正言。

奪陽陽虛,故狂。此為禁之正言。

編者按:「言」字後,《靈樞》有「也」字。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

觀其明堂五色,察其目之形色,則病之聚散可知也。復,聚也。

壹其形,聽其動靜者,言工知相五色於目,有知調尺寸小大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

相五色於目,謂壹其形也。相目之形有五色別,以知一形也。調尺寸之脈六變,謂聽其動靜也。聽動靜者,謂神思脈意也。

編者按:「壹」《靈樞》作「一」;「工」作「上工」二字。

知其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

正邪者,謂人因飢虛用力汗出,腠理開發,逢風入者,名曰正邪也。虛邪者,謂八正虛邪氣也。

編者按:「風」後,《靈樞》有「也」字。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

右手推針出入,左手持而御也。

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

氣若不至,久而待之;氣若至者,依數行補瀉,去其實虛也。

調氣在於終始壹者,持心。

持心在於終始,故為壹也。

編者按:「壹」《靈樞》作「一」;「心」字後有「也」字。

節之交三百會者,脈絡之滲灌諸節者也。

數人骨節,無三百,此名神氣遊行出入之處為節,非皮肉筋也,故絡脈滲灌三百空穴,以為節會也。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即死也矣,其死無氣以動矣,故靜。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也,陰氣有餘故,

《八十一難》:五臟氣已絕於內者,謂腎肝之氣為陰,在內也。而醫之用針,反實心肺,心肺為陽也,陰氣虛絕,陽氣盛實,是為實實虛虛,故死。心肺為外,心肺之氣已絕,用針者實於腎肝,亦為實實虛虛,所以致死之也。

編者按:「即死也矣」《靈樞》作「重竭則死矣」;「其死無氣以動矣」作「其死也,無氣以動」;「四末」之前有「其」字;「逆則死也」作「逆則死矣」;「陰氣有餘」之前,有「其死也」三字。「故」作「故躁」二字。

所以察其目者,五臟使五色循明,

目為五臟使候也。循,增也。察目五色增明,即知無病者也。

循明則聲章,聲章者,言聲與生平異。

五色增明異常,明五聲,辨章別於生平,蓋是無病之候也。

編者按:「言聲」前,《靈樞》有「則」字;「生平」作「平生」;「異」後有「也」字。

32 九針要道 | 諸原所生 32
關於「太素/九針要解」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