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眼源性眩暈
A+醫學百科 >> 外眼源性眩暈 |
眩暈是目眩和頭暈的總稱,以眼花、視物不清和昏暗發黑為眩;以視物旋轉,或如天旋地轉不能站立為暈,因兩者常同時並見,故稱眩暈。
眼源性眩暈:非運動錯覺性眩暈,主要表現為不穩感,用眼過度時加重,閉眼休息後減輕。眩暈持續時間較短,睜眼看外界運動的物體時加重,閉眼後緩解或消失。常伴有視力模糊、視力減退或復視。視力、眼底、眼肌功能檢查常有異常,神經系統無異常表現。
目錄 |
外眼源性眩暈的原因
如眼肌麻痹產生復視,注意飛快行車或站立於懸崖等,引起頭暈眼花及眩暈。
引起眩暈的疾病種類很多,大約有上百種病可以引起眩暈,不同的疾病的原因也是不一樣的。按照病變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兩大類。中樞性眩暈是由腦組織、腦神經疾病引起,比如聽神經瘤、腦血管病變等,約佔眩暈病人總數的30%。周圍性眩暈約佔70%,多數周圍性眩暈與我們的耳朵疾病有關。周圍性眩暈發作時多伴有耳蝸症状(聽力的改變、耳鳴)和噁心、嘔吐、出冷汗等植物神經系統症状。部分疾病可反覆發作性眩暈,自行緩解。
外眼源性眩暈的診斷
1.應明確眩暈的性質:周圍性眩暈,眼球震顫多有固定方向;陣發的、偶發的或嚴重的眩暈發作,間歇期無異常者提示周圍性病因;單側耳聾伴耳鳴是周圍性病因;單側耳聾伴耳鳴是周圍神經病變的可靠標誌。中樞性眩暈,眼球震顫方向不固定;持續的眩暈或失平衡狀態,伴有眼球震顫與步態障礙者,提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復視、構音不清、共濟失調、單側輕癱等也提示中樞性病變。
2.前庭功能測驗、電測聽較有價值,頭顱攝片、腦電圖、腦脊液檢查、Cr、hmI、腦血管造影可進一步明確病因。
3.再結合上述疾病的臨床特徵,最終明確診斷。
外眼源性眩暈的鑒別診斷
1、腦血管性眩暈:夏冬季節由於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發生各種腦血管意外,導致腦血管性眩暈的發生。應注意多飲水,不要突然改變體位,如夜晚上廁所時猛起,都容易引發腦血管性眩暈。一旦發生,應儘快到醫院就診,經確診後可以適當給以擴血管藥物、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如阿司匹林)、抗凝藥物等。
2、腦腫瘤性眩暈:此類眩暈發病多較緩慢,初期症状較輕,不易發現。對於逐漸出現的輕度眩暈,若伴有單側耳鳴、耳聾等症状,或其他鄰近腦神經受損的體征,如病側面部麻木及感覺減退、周圍性面癱等,應儘早到醫院診治,明確診斷,早期手術治療。
3、頸源性眩暈:應注意平時工作學習的體位,在長時間伏案工作後應適當活動頸部。枕頭高度適宜,不能墊枕過高,以導致頸源性眩暈的發生。治療上多採用康復方法,如頸椎頜枕弔帶牽引、推拿手法治療、針灸等,嚴重的需要手術治療。
4、對於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暈,如內分泌 性眩暈、高血壓性眩暈、眼源性眩暈,應積極治療原發病,如控制血壓,治療眼科疾病,在原發病恢復的基礎上,眩暈可以自然緩解。
5、神經官能性眩暈:對於因精神因素導致的眩暈,首先應解除病人的焦慮不安情緒,可適當給以抗焦慮或抗抑鬱藥物,但要避免長時期使用鎮靜藥物,以免增加藥物的耐受性和依賴性。
1.應明確眩暈的性質:周圍性眩暈,眼球震顫多有固定方向;陣發的、偶發的或嚴重的眩暈發作,間歇期無異常者提示周圍性病因;單側耳聾伴耳鳴是周圍性病因;單側耳聾伴耳鳴是周圍神經病變的可靠標誌。中樞性眩暈,眼球震顫方向不固定;持續的眩暈或失平衡狀態,伴有眼球震顫與步態障礙者,提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復視、構音不清、共濟失調、單側輕癱等也提示中樞性病變。
2.前庭功能測驗、電測聽較有價值,頭顱攝片、腦電圖、腦脊液檢查、Cr、hmI、腦血管造影可進一步明確病因。
3.再結合上述疾病的臨床特徵,最終明確診斷。
外眼源性眩暈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眩暈症臨床表現複雜多樣,涉及到多種學科,幾十種疾病。患者應積極預防,控制原發病;一旦出現症状應儘快到醫院診治,以免耽誤病情。
參看
關於「外眼源性眩暈」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