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學/頜骨骨折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口腔科學》 >> 口腔頜面損傷 >> 頜骨骨折
口腔科學

口腔科學目錄

頜骨骨折包括上頜骨骨折下頜骨骨折,分為開放性骨折和閉合性骨折。根據致傷原因,又可分為火器性損傷和非火器性損傷兩大類。本節主要討論非火器性骨折。根據我科1983年7月到1996年6月17000多例專科住院病因統計,頜面損傷為2470例,其中下頜骨骨折968例,上頜骨骨折370例,顴骨骨折352例,分析占頜面損傷病例的39.2%、15%和14.3%。

根據解剖結構上的薄弱環節,上頜骨骨折有三種經典類型(圖4-12)。第一型骨折(Lefort Ⅰ型骨折)其骨折線通過梨狀孔下緣、上頜竇下部,橫行到雙側上頜結節;第二型骨折(LeFort Ⅱ型骨折)的骨折線通過鼻骨淚骨、眶底、顴骨下方,達到上頜骨後壁;第三型骨折(LeFort Ⅲ型骨折)的骨折線也通過鼻骨、淚骨,但橫過眶窩及顴骨上方,向後到上頜骨後壁,使上頜骨、顴骨與顱骨完全分離,因此又稱為顱面分離。下頜骨頭部唯一能活動的骨骼,在解剖結構上也有它的薄弱部位,如正中頦部、頦孔部、下頜角部及髁狀突頸部,這些都是下頜骨骨折的好發部位(圖4-13)。下頜骨由於其突出的位置與解剖形態,是頜面部骨折中發生率最高的骨骼。

上頜骨骨折三種類型


①正面觀②側面觀

圖4-12 上頜骨骨折三種類型

下頜骨骨折好發部位


圖4-13下頜骨骨折好發部位

目錄

一、臨床表現

頜骨骨折和其他骨折相比,除了具有一些共同的臨床症状,如局部疼痛、腫脹、骨斷端異常動度或移位、功能障礙等,還具有其臨床特點,這是由頜骨的解剖生理結構所決定的。

1.骨折段移位:頜骨骨折後發生骨折段移位主要取決於有骨折類型、撞擊方向、肌肉牽拉和骨折段本身的重量。

上頜骨如發生橫斷骨折,骨折段常因重力而發生下垂移位。如撞擊方向是由前向後,骨折段可向後移位,使面中部凹陷;由下向上的撞擊,常造成嵌頓骨折。

下頜骨骨折段的移位,主要是因肌肉牽拉所致。頦孔部骨折時,前骨折段常因降頜肌群的牽拉而向下移位,後骨折段常因升頜肌群的牽拉而向上移位(圖4-14)。頦部的粉碎性骨折,中部骨折段由於頦舌肌頦舌骨肌牽拉而向後移位。兩側骨折段由於下頜舌骨肌舌骨舌肌的牽拉向中線移位,使下頜骨前部弓形變窄。這種骨折可引起舌後墜而發生呼吸困難,甚至發生窒息,應特別注意。髁狀突骨折,多因間接受力所致,可與頦部骨折同時發生,應注意檢查以免漏診。髁狀突骨折後,常因翼外肌的牽拉,向前內方移位,同時下頜升支因升頜肌群牽拉而向上移位,出現前牙不能閉合的狀態。如雙側髁狀突骨折,則前牙開牙合更明顯(圖4-15)。

頦孔部骨折後骨折段移位情況

髁狀突骨折後骨折段的移位

圖4-14 頦孔部骨折後骨折段移位情況 圖4-15 髁狀突骨折後骨折段的移位

2.牙齒咬合錯亂:上下牙齒的咬合關係常因頜骨骨折段移位而發生錯亂,這是頜骨骨折最明顯的症状,對診斷頜骨骨折有很重要的意義。上頜骨橫斷骨折(附圖24),骨折段向下移位,使上頜後牙與下頜後牙發生早接觸,使前牙呈開牙合狀態。下頜骨骨折後,多因骨折段移位,出現牙齒的咬合關係錯亂。若無骨折段移位,則牙齒咬合無明顯錯亂。

上頜骨骨折


附圖24 上頜骨骨折

3.骨折段異常活動:上頜骨是不能活動的骨骼,如出現活動,則為骨折的徵象。下頜骨在正常情況下是通過關節作整體活動。出現分段的異常活動時,則表明存在骨折。

4.異常感覺:上頜骨骨折時,如有眶下神經受傷,眶下部、上唇和鼻部可出現麻木感。下頜骨骨折時,如伴發下牙槽神經損傷,同側下唇可出現麻木感。

5.張口受限:頜骨骨折後,可因疼痛、骨折段移位、咀嚼肌運動失調和反射性痙攣顳下頜關節損傷等原因,使張口受限。特別是下頜骨骨折,對張口運動影響較大。

6.影響呼吸吞咽:頜骨骨折可因骨折段移位,影響呼吸和吞咽功能。

7.視覺障礙:上頜骨、顴骨骨折波及眶部,有眼球移位時,可出現復視。有動眼神經和肌肉損傷時,可出現眼球運動失常。

二、診斷

診斷頜骨骨折首先應了解其傷因、直接受傷的部位和受傷的經過,然後再作檢查局部和全身體征,參考上述臨床特點,判明有無骨折、骨折的部位和類型。條件允許時,可進一步作X線檢查和CT檢查,詳細了解骨折線的部位、數目、方向及移位等情況。應當強調的是檢查應詳盡,不要遺漏對頜面部的多發傷和全身的多處傷的診斷,為制定完整的治療計劃提供充分的依據。

三、治療

頜骨骨折後,主要是複位與固定。頜骨骨折複位的重要標誌是恢復上下頜牙齒的正常咬合關係,即牙齒的廣泛接觸關係。否則將影響骨折癒合咀嚼功能的恢復。常用的複位方法有三種:

1.手法複位:在頜骨骨折早期,骨折段比較活動,可用手將移位的骨折段回復到正常位置。

2.牽引複位:頜骨骨折後,經過較長時間(上頜骨三周以上,下頜骨四周以上),骨折處已有部分纖維組織癒合,手法複位不成功,可採用牽引複位法。下頜骨骨折多用頜間牽引,就是在下頜骨有移位的骨折段上安置分段牙弓夾板(圖4-16),然後在與上頜的牙弓夾板之間,用小橡皮圈作彈性牽引,使之逐漸恢復正常的咬合關係。上頜骨骨折後,如骨折段向後移位,可在上頜牙列上安置牙弓夾板,在頭部製作帶有金屬支架的石膏帽,在牙弓夾板與金屬支架之間作彈性牽引,使上頜骨骨折段向前複位(圖 4-17)。需要較大牽引力時,也可作臥式重力性牽引。

分段式牙弓夾板

金屬支架石膏帽,將上頜骨骨折段向前牽引復

圖4-16 分段式牙弓夾板 圖4-17 金屬支架石膏帽,將上頜骨骨折段向前牽引復

3.切開複位:切開複位的適應證較寬。骨折段移位較久,已有纖維性癒合或骨性錯位癒合,手法和牽引都不能複位時,則應施行手術切開複位。將骨折斷端間錯位癒合中所形成的纖維組織切除或鑿除骨痂,重新離斷,使頜骨恢復正常的位置。手法複位困難的或複位後不穩定的新鮮骨折或開放性骨折,一般均採用手術切開複位。

頜骨骨折複位後的固定是治療中的重要環節。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單頜牙弓夾板固定法、頜間固定法、頜間結紮固定法、小鋼板(miniplate)或微型鋼板(microplate)固定法、顱頜固定法,其他方法還有頜周固定法、加壓鋼板固定法等。

1.單頜牙弓夾板固定法:是用直徑2毫米的鋁絲或成品帶鉤牙弓夾板,按牙弓形態成形,然後用較細的金屬結紮絲穿過牙間隙,將牙弓夾板結紮在骨折線兩側的部分或全部牙齒上(圖4-18),以固定骨折段。這種方法適用於無明顯移位的骨折,如下頜骨頦部正中線性骨折、局限性牙槽突骨折。

2.頜間固定:常用的方法是在上下頜牙齒安置帶鉤牙弓夾板,然後用小橡皮圈作頜間固定,使頜骨保持在正常咬合關係的位置上(圖4-19)。此法穩妥可靠,適用於多種下頜骨骨折,優點是能使頜骨在良好的位置上癒合,有利於恢復功能,缺點是傷員不能張口進食,也不易保持口腔清潔衛生,應加強護理。

單頜牙弓夾板固定

頜間牽引固定法

圖4-18 單頜牙弓夾板固定 圖4-19 頜間牽引固定法

3.骨間結紮固定:手術切開複位的病例,可在骨折兩斷端鑽孔,然後穿過不鏽鋼絲作結紮固定(圖4-20)。這也是一種可靠的固定方法。小兒頜骨骨折和無牙頜骨骨折,也可用此法固定。

骨間結紮固定法


圖4-20 骨間結紮固定法

4.小鋼板或微型鋼板固定:在手法切開複位的基礎上,將適當長度和適合形態小鋼板或微型鋼板跨置於骨折兩斷端的骨面上,用特製的螺釘穿骨皮質固定鋼板,達到固定骨折的目的(圖4-21)。小鋼板一般用於下頜骨,微型鋼板適用於上頜骨。

5.顱頜固定法:上頜骨橫斷骨折,不能單純依靠下頜骨進行固定,可利用顱骨進行固定,否則面中部易發生拉長變形。固定方法是先在上頜牙齒安置牙弓夾板,然後用不鏽鋼絲一端結紮在後牙區牙弓夾板上,另一端經口腔內穿出顴頰部軟組織,懸吊在石膏帽的支架上(圖4-22)。同時加有頜間固定。

小鋼板或微型鋼板固定法


圖4-21 小鋼板或微型鋼板固定法

顱頜固定法


圖4-22 顱頜固定法

頜骨骨折固定的時間,可根據病人的傷情、年齡、全身情況等決定。一般是上頜骨3~4周,下頜骨4~8周。可採用動、靜結合的方法,縮短頜間固定時間。方法是,固定2~3周後,在進食時取下橡皮皮圈,允許適當的活動。採用小鋼板或微型鋼板堅強內固定後可以適當提前進行功能訓練,促進骨折癒合。

參看

32 牙槽突骨折 | 顴骨骨折 32
關於「口腔科學/頜骨骨折」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