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珠肋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佝僂病是小兒多見的慢性營養缺乏症,俗稱軟骨病,多發生在2歲以下的嬰幼兒。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會逐漸出現骨骼症状。4-6個月的小兒,顱骨生長快,會因鈣質沉著少而出現顱骨軟化,用手按壓時猶如像壓在桌球上的感覺。8-9個月以後,頭可呈方形或馬鞍狀畸形,骨縫加寬,骨邊緣發軟,囟門較大,至18個月時仍未閉合。出牙晚且順序不規律。相繼出現「串珠肋」(即在肋骨肋軟骨交界處膨大如珠)和「雞鐲」,也可伴有肋骨下緣外翻,腕部及踝部骨骼膨大,形如手、腳鐲。會走後可出現「X」和「O」形腿。此外,患兒腹部膨大,頭髮稀疏乾枯,動作和智力發育均慢。

目錄

串珠肋的原因

本病是由於維生素D缺乏引起,維生素D有內源性與外源性兩種。內源性的是靠日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而後在體內合成;外源性的來自食物,如魚、肝、蛋、乳類等含有維生素D3,植物中的麥角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後,形成維生素D2。它們能促進小腸粘膜對鈣、磷的吸收,減少鈣、磷從尿中排出,並能促進骨樣組織成熟,使血中鈣、磷向骨質生長部位沉著形成新骨。

佝僂病的病因是日光照射不足,尤其在冬、春季紫外線不足,又因冬季寒冷戶外活動較少,故易發生佝僂病;另一個原因是小兒餵養不當,食物中鈣、磷含量較少,或比例不當,也會影響鈣、磷的吸收。另外,單純用穀類食物餵養時。因其中含有大量植酸,容易與小腸中鈣、磷結合成為不溶解的植酸鈣,而影響鈣、磷吸收。此外,生長過快早產、雙胞胎也易發生佝僂病;慢性腹瀉、肝膽系統疾病慢性腎臟病影響維生素D的吸收及代謝;長期應用苯妥英鈉魯米那等藥物,可加速維生素D的分解和代謝,均可引起佝僂病。

串珠肋的診斷

1、發病初期有夜啼多汗煩躁食慾減退。因搖頭擦枕而出現枕禿。

2、活動期體征可見顱骨軟化(桌球頭)、方顱、前囪遲閉、出牙延遲、肋骨串珠、肋外翻、肋隔溝、雞胸漏斗胸、手鐲、鐲繞,「O」形腿、「X」形腿、脊柱後突或側彎等。

3、血鈣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常低於1.29mmol/L。鈣磷乘積小於30,血清鹼性磷酸酶增高。X線腕部攝片顯示尺橈骨下端增寬,狀如杯口,鈣化線不齊,呈毛刷狀。

串珠肋的鑒別診斷

串珠肋的鑒別診斷:

1、肋膜腔積水肺積水醫學上通常叫「肋膜積水」,水是堆積在肺臟的外面,它可以是感染發炎引起(如:肺炎肺結核等都可以合併肋膜積水),也可以是一些自體免疫疾病引起(如:紅斑狼瘡),還有很多肺部疾病都會合併肋膜積水。

2、脊肋角膨隆:對腹膜後膿腫診斷,體檢發現腎周膿腫,脊肋角膨隆有觸痛,腰肌痙攣腰部皮膚有凹陷性水腫。 腹膜後膿腫(retroperitoneal abscess)是指發生在腹膜後間隙的局限性化膿性感染。它的發生常繼發於腹腔內臟器、腹膜後器官、脊柱第十二肋的感染、盆腔腹膜後腔膿腫、以及菌血症等疾病。膿腫可向上侵及縱隔、向下沿股疝孔流入大腿,亦可穿破進入腹腔、胃腸道胸膜支氣管,甚至形成慢性持續性瘺管。腹膜後膿腫在臨床上遠較腹腔膿腫少見,如不能得到及時診斷和有效治療,往往可誘發多器官功能障礙症候群(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而致病人死亡。

1、發病初期有夜啼多汗煩躁食慾減退。因搖頭擦枕而出現枕禿。

2、活動期體征可見顱骨軟化(桌球頭)、方顱、前囪遲閉、出牙延遲、肋骨串珠、肋外翻、肋隔溝、雞胸漏斗胸、手鐲、鐲繞,「O」形腿、「X」形腿、脊柱後突或側彎等。

3、血鈣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常低於1.29mmol/L。鈣磷乘積小於30,血清鹼性磷酸酶增高。X線腕部攝片顯示尺橈骨下端增寬,狀如杯口,鈣化線不齊,呈毛刷狀。

串珠肋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預防佝僂病的關鍵是補充足量的維生素D,最好的辦法就是曬太陽,可以說,小兒佝僂病不僅僅是缺鈣,還有缺「曬」。皮膚里的7-脫氫膽固醇紫外線照射可轉變為維生素D,促進鈣的吸收,使骨骼堅硬。具體情況應視季節而定,嬰兒皮膚嬌嫩,應注意保護。夏季可選擇在樹陰下或打把傘,或在太陽剛出來、日落前進行;春秋季節可常帶孩子到戶外玩耍。冬季在風和日麗時可多帶孩子戶外活動、晒晒太陽,以中午前後為佳。此外,還可適當補充維生素D,通常為400國際單位/天。早產兒應提早在出生後2個星期開始補充,足月兒則在滿月後開始。生後3個月內可用到每天800國際單位,以後減至每天400國際單位。同時適量添加鈣粉。2歲以後,小兒生長速度減慢,戶外活動增多,一般無需再服用維生素D。

參看

關於「串珠肋」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