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辨經絡部位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外科學》 >> 總論 >> 外科診法 >> 辨經絡部位
中醫外科學

中醫外科學目錄

依據疾病所患部位和按經絡在人體的循行分布,可以推求疾病所屬何經,從而根據各種情況,結合循經用藥,可以提高療效。

一、人體各部所屬經絡

頭頂正中屬督脈經;兩旁屬足太陽膀胱經

面部、乳部屬足陽明胃經乳房胃經,乳外屬足少陽膽經乳頭足厥陰肝經)。

耳部前後屬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

手、足心手心手厥陰心包經;足心屬足少陰腎經

背部總屬陽經(因背為陽,中行為督脈之所主,兩旁為足太陽膀胱經)。

臀部外側屬足三陽經;內側屬足三陰經

腿部外側屬足三陽經;內側屬足三陰經。

腹部總屬陰經(因腹為陰,中行為任脈之所主)。

其他如生於目部的為肝經所主;生於耳內的為腎經所主;生於鼻內的為肺經所主;生於舌部的為心經所主;生於口唇的為脾經所主。

二、十二經絡氣血的多少

手足十二經脈有氣血多少之分,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為多血少氣之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為多氣少血之經。

臨床根據瘡瘍所發部位和經絡的不同,可有針對性地選用一些治法或一些引經藥物。凡外瘍發於多血少氣之經,血多則凝滯必甚,氣少則外發較緩,故治療時注重破血,注重補托;發於多氣少血之經,氣多則結必甚,血少則收斂較難,故治療時注重行氣,注重滋養;發於多氣多血之經,病多易潰易斂,實證居多,故治療時注重行氣活血。如乳癰所患部位屬足陽明胃經,治宜行氣通乳瘰癧屬足少陽膽經,治宜行滯、滋養。結合經絡辨證選用一些引經藥物,使藥力直達患處,以提高療效。如手太陽經用黃柏藁本足太陽經用羌活手陽明經用升麻石膏葛根足陽明經用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陽經用柴胡連翹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足少陽經用柴胡、青皮,手太陰經用桂枝、升麻、白芷、蔥白足太陰經用升麻、蒼朮白芍,手厥陰經用柴胡、丹皮足厥陰經用柴胡、青皮、川芎吳茱萸手少陰經用黃連細辛足少陰經用獨活知母、細辛。

32 辨潰瘍形色 | 辨善惡順逆 32
關於「中醫外科學/辨經絡部位」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