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辨善惡順逆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外科學》 >> 總論 >> 外科診法 >> 辨善惡順逆
中醫外科學

中醫外科學目錄

辨善惡順逆,即指判斷外科疾病的預後好壞。所謂「善」就是好的現象,「惡」就是壞的現象;「順」就是正常的現象,「逆」就是反常的現象。善、惡、順、逆,系指病理過程的相對而盲,其中的「善」和「順」並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況。外科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按著順序出現應有的症状者,稱為順證;反之,凡不以順序而出現不良的症状者,稱為逆證。在病程中出現善的症状者,表示預後較好;出現惡的症状者,表示預後較差。善惡大多指全身症状的表現,順逆多指局部情況。歷代醫家總結出的「五善七惡」、「順逆吉凶」辨證方法,給外科疾病判斷預後提供了可遵循的指標。判斷預後的好壞,既要觀察局部症状的順逆,又要結合全身症状的善惡,兩者必須綜合參看,加以分析,才能進行全面的判斷。

一、辨善證、順證

(一)五善

1.心善

精神爽快,言語清亮,舌潤不渴,寢寐安寧。

2.肝善

身體輕便,不怒不驚,指甲紅潤,二便通利。

3.脾善

唇色滋潤,飲食知味,膿黃而稠,大便和調。

4.肺善

聲音響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勻,皮膚潤澤。

5.腎善

並無潮熱,口和齒潤,小便清長,夜臥安靜。

(二)顧證

1.初起

由小漸大,瘡頂高突,掀紅疼痛,根腳不散。

2.已咸

頂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膿易腐。

3.潰後

膿液稠厚黃白,色鮮不臭,腐肉易脫,腫消痛減。

4.收口

瘡面紅活鮮潤,新肉易生,瘡口易斂,感覺正常。

善證與碩證,是人體在感受病邪後而發生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症状,但由於正氣未衰,氣血尚充,能與病邪相爭,而且人體的正氣佔優勢地位,故發生瘡瘍後,其在初起時根腳不散;已成時頂高根收,易膿易腐;潰後膿稠腐肉易脫,腫痛很快消失;收口時新肉易長,瘡口易斂。而且正能勝邪,毒邪不易擴散,不致侵及人體內臟,也無明顯的全身症状,因此預後良好。

二、辨惡證、逆證

(一)七惡

1.心惡

神志昏糊,心煩舌燥,瘡色紫黑,言語呢喃。

2.肝惡

身體強直,目難正視,瘡流血水,驚悸時作。

3.脾惡

形容消瘦,瘡陷膿臭,不思飲食,納藥嘔吐

4.肺惡

皮膚枯槁,痰多音暗,呼吸喘急鼻翼煽動。.

5.腎惡

時渴引飲,面容慘黑,咽喉乾燥,陰囊內縮,

6.臟腑敗壞

身體浮腫,嘔吐呃逆腸鳴泄瀉口糜滿布。

7.氣血衰竭(陽脫)

瘡陷色暗,時流污水,汗出肢冷,嗜臥語低。

(二)逆證

1.初起

形如黍米,瘡頂乎塌,根腳散漫,不痛不熱。

2.巳成

瘡頂軟陷,腫硬紫暗,不膿不腐。

3.潰後

皮爛肉堅無膿,時流血水,腫痛不減。

4.收口

膿水清稀,腐肉雖脫,新肉不生,色敗臭穢,瘡口經久難斂,瘡面不知痛癢。

惡證與逆證,是人體感受病邪後,由於正氣虛衰,氣血不充,在邪正相爭過程中,正不勝邪,而以病邪佔優勢地位,故發生瘡瘍後,其在初起時,由於正氣不足,不能令毒外出,故頂塌根散;已成之時,由於氣虛不能成其形,血虛不能華其色,正虛不能載毒外出,故瘡頂軟陷,腫硬紫暗,不膿不腐;潰後,因氣血不足,無以醞釀成膿,托毒外出,故肉堅無膿,腫痛不減;收口之際,因氣血大衰,脾土敗壞,無以助長新肉,故見種種逆證。如毒邪擴散,內侵臟腑,則惡證頻現,預後不佳。

臨床上應注意,即使見到預後良好的善證、顧證,也不能疏忽,應時刻預防轉成預後不良的惡證、逆證;若見到惡證、逆證,也不可驚惶,應及時進行救治,如治療得當,也能轉為善證、顧證。

32 辨經絡部位 | 外科治法 32
關於「中醫外科學/辨善惡順逆」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