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傷科按摩學/第三腰椎橫突症候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傷科按摩學》 >> 脊柱部傷筋 >> 腰部病症 >> 第三腰椎橫突症候群
中醫傷科按摩學

中醫傷科按摩學目錄

第三腰椎橫突症候群,亦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見原因,臨床較多見。

解剖生理

腰椎具有生理前凸,第3腰椎位於前凸的頂點,是1到5腰椎的活動中心,成為腰部屈伸及旋轉活動的樞紐。兩側的橫突粗長,2、4次 之,1、5橫突最短並向後方傾斜。由於腰3橫突最長,承受槓桿作用力最大,其上所附著的韌帶肌肉筋膜等承受的拉力亦大,故損傷的機會增多。

腰部脊神經椎間孔後,分為前、後兩支。前支粗大,構成腰、骶神經叢;後支較細,分為內側支與外側支,內側支分布於肌肉與後關節,外側支成為皮神經臀上皮神經自腰椎1、2、3椎間孔發出,穿過橫突間韌帶骨纖維孔之後,行走於腰椎2、3、4橫突的背面,緊貼骨膜經過橫突間溝,穿過該橫突上附著的肌肉到其背側。但腰4、5脊神經則無皮神經發出。腰椎橫突上附著有大小不等的肌肉。前側有腰大肌腰方肌,橫突尖端有橫架於棘突與橫突之間的橫突棘肌,兩橫突之間有橫突間肌,橫突背側有骶棘肌。另外,尚有腹橫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藉助於腰背筋膜,起於1到4腰椎橫突。

【病因病理

腰椎兩側橫突所附著的肌肉與筋膜在相互拮抗或協同的作用下,以維持人體重心相對平衡和穩定。因外力或受寒冷刺激等原因,使一側腰背筋膜和肌肉強烈收縮時,其同側或對側均可在肌肉牽拉力的作用與反作用下,附著於第3腰橫突部的筋肉組織,最易引起損傷。嚴重者可造成橫突撕脫性骨折,合併廣泛的肌肉、筋膜、肌腱撕脫傷,引起出血和漿液滲出。損傷輕者,則產生橫突部骨膜增厚與肌肉附著處撕裂、出血、腫脹、肌肉緊張或痙攣,使通過肌肉、筋膜間的神經後支外側支或血管束受到卡壓,而出現一系列的臨床症状體征

臨床表現與診斷】

1.本病常有腰部扭傷或慢性勞損的歷史,多發生於青壯年體力勞動者。

2.腰臀部疼痛或酸痛,常擴散至同側下肢膝平面以上,少數病例可竄到小腿(為非典型的坐骨神經痛),腹壓增高時對疼痛毫無影響。個別病例可出現傷側股內收肌緊張、疼痛。

3.直腿抬高試驗可為陽性,但直腿抬高足背伸試驗陰性。

(二)診斷

1.原則 舒筋通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2.施術部位 腰臀部及傷側下肢。

3.取穴 腎俞壓痛點、環跳委中沖門等穴。

4.施術手法 推揉、彈撥、頓拉等。

5.治療時間及刺激量 每次治療二十到二十五分鐘。慢性損傷、體質較好者,手法刺激宜重;急性損傷,體質較差者,則宜輕手法施術。

6.手法操作(分以下六個步驟)

(1)推揉脊柱兩側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立於左側,用手掌由上而下推脊柱兩側5到7遍;而後用雙手大魚際分放於脊柱兩側自下而上揉搓3到5分鐘,以舒松腰肌。

(2)擠彈橫突尖端法 病人體位同上。術者用拇、中指分別擠壓、彈撥第3腰椎橫突尖端兩側,而後拇指抵緊骶棘肌外緣向中線推撥數遍,以達活血三瘀,剝離粘連,解痙止痛的目的。

(3)推撥按壓臀肌法 病人體位同上。術者立於健側,用雙手拇指由後向前推撥臀中肌後緣條索狀物數次;而後由上而下按壓該條索狀物3到5遍,以解痙、消腫、止痛。

(4)重壓環跳鎮痛法 病人健側臥位。術者立於後方,用肘部重壓環跳穴或臀部陽性物之痛點1分鐘左右,以起到鎮痛之作用。

(5)撥理大腿內側法 病人取仰臥位,傷肢屈曲直於外旋、外展位。術者立於傷側,一手固定大腿外側上部,另手拇指放於近腹股溝部緊張的內收肌後緣向前推撥數次;而後,用拇指或手掌順該肌纖維方向推理、按壓數遍,以解痙祛痛。

(6)迴旋頓拉下肢法 病人體位同上。術者立於傷側,一手握拿傷肢踝部,另手扶其膝部,兩手協同動作將傷肢髖膝關節屈曲,繼之外展外旋,或內收內旋,或內收內旋,再突然頓拉撥直下肢(「外展外旋頓拉法」作用於股內收肌,「內收內旋頓拉法」則作用於腰、臀部組織)。壓沖門,撥陽陵泉穴結束。

【注意事項】

1.本症可配合局部封閉。用醋酸強的松龍醋酸氫化考的松零點到1毫升加百分到2普魯卡因五到十毫升,在壓痛最明顯之橫突處作骨膜及其周圍組織侵潤,每周1次,連用2到3次。療效不明顯時,可用5號細長針頭於橫突外側1厘米處呈四十五度斜刺進入橫突前方,在注射時逐漸退出,使藥物均勻的侵潤於橫突部所附的筋肉組織內。

2.急性期,手法後休息1到2天,勿坐腰部屈伸與旋轉活動;慢性者,手法後配合熱療和適當的功能鍛煉。

3.保守療法無效,症状嚴重,影響工作、生活的病例,可考慮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做軟組織松解術或切除橫突尖端,可取得一療效。

4.注意局部保暖,切忌受寒濕。

參看

32 退行性脊柱炎 | 腰椎間盤突出症 32
關於「中醫傷科按摩學/第三腰椎橫突症候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