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傷科按摩學/腰骶椎變異與腰痛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傷科按摩學》 >> 脊柱部傷筋 >> 腰部病症 >> 腰骶椎變異與腰痛
中醫傷科按摩學

中醫傷科按摩學目錄

(一)移行椎

移行椎,是指某段椎骨數目的的增減。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第5腰椎橫突肥大(呈翼狀)與骶骨髂骨相對形成假關節者,稱無骨性癒合;若二者有骨紋相連接者稱骨性癒合。第5腰椎突橫突與髂骨重疊,尚未與骶骨形成假關節者,歸入橫突肥大類。

第5腰椎骶化 即第5腰椎與第一骶椎形成骨性連接。在脊柱的所有椎間關節中,腰關節最易遭受損傷。正常的第5腰椎,位於兩側髂骨之間,借強大的髂腰韌帶固定於骶骨。若第5腰椎骶化,無髂腰韌帶固定的第4腰椎乃變成了一個活動的末節腰椎,第4、5腰椎的椎間關節乃變成了腰骶關節。因此,位於髂骨嵴平面,成為腰骶關節的第4椎間關節,由於無強大的髂腰韌帶固定,故容易因暴力而損傷。

第1骶椎腰化 即第1、2骶椎未能形成骨性融合。構成骶髂關節的骶骨關節面,乃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能夠活動的腰化的第1骶椎,二是互相融合的2、3骶椎,因此減弱了骶髂關節的穩定性,成為骶髂關節損傷的內在因素。

第5腰椎橫突和第5腰椎橫突骶化 前者多無臨床症状;後者多形成假關節,常見於單側,可無症状。若在常期活動中產生骨關節的炎性改變,擠壓或牽拉附近的筋肉組織和神經根時,可出現疼痛。單側橫突骶化,易引起腰痛,可能與結構的不平衡有關。若雙側橫突骶化,限制了腰骶關節的活動,則會增加上一個椎間關節的損傷機會。

(二)隱性脊椎

為骶椎上部未形成骨性連接,椎板缺損所致。X線片可提示在未癒合的椎板之間顯示一個發育不全的游離棘突。由於棘上韌帶失去了固定點,故降低了腰骶關節的穩定性。第5腰椎椎板亦可發生同樣畸形,小的隱裂可不出現症状;若裂隙在十到二十毫米左右、附著於上面的筋肉組織經常受到牽拉而損傷,甚者可影響骶部的神經,產生腰伴下肢疼痛。

(三)脊椎分離

由於發育因素造成椎骨任何一個部位未能骨化,僅以纖維組織連接,稱為脊椎分離,多見下段腰椎。在這些組織的堅固時期,加之腰椎間韌帶和周圍筋肉的保護,可不出現任何症状。隨著年齡增加,這些組織發生退變或長期受牽拉與擠壓,引起受累脊椎變形或移位,出現脊柱姿勢畸形。產生頑固性腰痛或伴單、雙側坐骨神經痛

(四)後關節異常

後關節(關節突間關節)的異常發育,對腰部的活動方向及運動範圍發生重要影響。當關節面排列為矢狀位時,便於屈伸運動,但有礙於旋轉;排列為冠狀位。少數病例,腰部的關節面,一側皆為矢狀位,而對側皆為冠狀位。這種結構上的變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腰部的正常活動,故長期的屈伸及旋轉動作,可引起骨性關節炎改變,而致慢性腰痛。

(五)棘突異常

腰椎棘突有寬窄的不同。有人棘突過寬,於直立位時,各個棘突可互相接觸,阻止腰部的後伸活動,長期反覆的碰撞、摩損,則可在棘突間形成假關節,若假關節發生炎症改變,即引起慢性腰痛。也有的人棘突過窄,而發生不正常的腰部過度後伸,多為練藝者的先天有利條件。

(六)椎間隙狹窄

正常情況下,腰段脊柱的下椎間隙應大於上椎間隙(腰5骶1椎間隙除外)。測量方法:在X線側位片上測量相鄰椎體緣前、中、後三個點間的距離,如果下椎間隙中有兩個點間的距離小於上椎間隙1毫米以上者,即可定為椎間隙狹窄。

椎間隙狹窄,是椎間盤受明顯外傷,或長期勞損而發生變性所致,多發生於負重與活動幅度較大的下腰段。椎間盤變性可繼法椎體邊緣硬化、不齊、磨損和碎裂,甚者可引起髓核突出。椎間隙狹窄,必引起椎間關節的關節面相對位置關係發生改變,並可發展為創傷骨關節炎。若椎間隙明顯變窄(椎間盤嚴重變性),時間較長者,多可導致腰痛。反之,椎間盤變性輕、時間短,則不出現腰痛。

(七)椎體邊緣硬化

此種改變發生的基礎是椎間盤變性,與一般骨關節病所見的關節面硬化發生原理相同。此與椎間隙狹窄相比,發生率較低。

(八)唇樣增生

唇樣增生又稱唇突,唇突是指腰椎椎體邊緣出現的唇形增生。唇突的形成,是在長期活動中,由於對骨膜的牽拉、刺激而引起骨膜下血腫、硬化、機化鈣化所致。因為腰椎的活動度及負荷愈向下愈大,所以唇突發生在下腰椎者較多,而且嚴重。年齡越大,唇突的發生率越高,但一般無腰痛症状。若唇突發生於椎體後小緣,則多出現腰伴坐骨神經痛,而類似下腰段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症状與特徵。

32 腰椎管狹窄症 | 引起腰腿痛的其它疾病 32
關於「中醫傷科按摩學/腰骶椎變異與腰痛」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