顳下頜關節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顳下頜關節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eases),顳下頜關節顳骨下頜關節凹、下頜骨髁狀突、二者之間的關節盤關節四周的關節囊和關節韌帶組成。關節盤由纖維軟骨構成,將關節腔分為上下兩層,關節凹的前方為顳骨顴突關節結節,這一骨性突起對防止髁狀突在張口時過度滑行脫位有重要作用。顳下頜關節是頜面部唯一活動的關節,是能作轉動運動、滑動運動,且左右協同統一的聯動關節。參與完成咀嚼吞咽、言語等功能。顳下頜關節是人體活動最多、損耗較大的關節之一。可出現多種疾患,最常見的疾病有顳下頜關節紊亂症候群顳下頜關節強直顳下頜關節脫位等。

目錄

顳下頜關節紊亂症候群

最多見的顳下頜關節病,好發於青壯年女性,以20~30歲發病率最高。開始發生在一側,以後逐漸累及兩側,病程長至幾年或十幾年,並經常反覆,但一般不引起關節強直。病因複雜,目前尚未完全闡明,與精神因素、紊亂、雙側顳下頜關節發育不對稱、單側咀嚼習慣或經常咀嚼堅硬食物等有關。

發展過程

分三個階段:①功能紊亂階段,開、閉口時關節區神經肌肉不協調;②關節結構紊亂階段,主要為各類關節盤移位,關節囊鬆弛、擴張及關節盤附著鬆弛等;③器質破壞階段,髁狀突、關節結節、關節凹有破壞、硬化、磨平或關節盤穿孔、破裂等。

主要症状

①關節運動障礙,包括開口度過大或過小;開口型偏斜(口張開時,下頜向一方偏斜)或歪曲(在開口運動中髁狀突要作一特殊動作,繞過關節盤的障礙後才能完成大開口運動,這稱作關節絞鎖);②疼痛,主要表現在開口或作咀嚼運動時關節或關節周圍肌群的疼痛, 一般無自發痛;③彈響或雜音, 在開口末閉口初和/或開口初閉口末,關節區發生一聲或兩聲「吭、吭」的彈響,這是髁狀突撞擊關節盤或關節結節而發出的聲音;有器質性破壞時,開閉口運動中發生的摩擦音稱為雜音。

診斷和鑒別診斷

目前常用的診斷方法有上關節腔造影(將有機碘水溶液注入關節盤的上面腔隙內)、下關節腔造影(將同上造影劑注入關節盤的下面腔隙內),可顯示關節盤上下面的形態、位置、穿孔、破裂等情況。有時對上、下腔都作造影,也有用雙重造影者,即有機碘的水溶劑加氧注入,則造影劑能勾划出上腔、下腔的輪廓。

研究彈響機制,可於造影后加用慢速X射線電影、彈響音圖(置於顳下頜關節處,記錄彈響的頻率、振幅和發生時間)、肌電儀(測定肌肉弛張收縮情況)。有的學者認為顳下頜關節紊亂症候群實質上是繼發性骨性關節病,所以,應注意與顳下頜關節原發性骨關節病鑒別。後者多發生於年齡較大的病人,且除顳下頜關節外,頸椎腰椎髖關節膝關節等均可發生。其次類風濕關節炎也可累及顳下頜關節,應注意鑒別,類風濕常伴有全身遊走性、多發性關節炎,左右對稱,反覆發作,尤以四肢小關節最多見,晚期可發生關節強直,免疫學檢查陽性。

治療

根據發病因素及發展階段選擇治療方法。可保守治療(理療熱敷、封閉等)或調整上、下牙的對合關係;最近又提出盤修復術(縫合穿孔)、盤複位術(把移位關節盤放置於原位)、代用品植入式(摘除關節盤後應用)等治療方法。

顳下頜關節強直

主要表現為開口困難或根本不能開口。分兩類:關節內強直(真性關節強直)和關節外強直(假性關節強直)。

關節內強直

一側或兩側顳下頜關節內的病變,使關節內發生纖維性或骨性粘連,致開口困難或完全不能開口。最常見的病因為感染,尤以化膿性中耳炎為多見。中耳與顳下頜關節緊密相鄰,感染易擴散到該處。下頜骨骨髓炎化膿性腮腺炎也可以擴散到顳下頜關節。偶因髁狀突骨折或類風濕關節炎引起。臨床表現除開口困難外,還有面下部發育障礙而致畸形。下頜發育障礙多發生在兒童,此時由於咀嚼功能減弱和下頜的主要生長中心髁狀突被破壞,下頜骨嚴重發育障礙,且畸形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益明顯。頦部偏向患側,患側下頜體和升枝短小,相應面部較為豐滿;健側下頜發育正常,面部反而扁平、狹長,易誤診健側為強直側。在發生雙側強直時,整個下頜發育障礙,下頜內縮、後退,俗稱小下頜,正常的上頜卻顯得向前突出,稱鳥臉畸形。兼有嚴重的錯畸形,又因不能刷牙,無咀嚼自潔作用,口腔衛生不良,多齲齒殘根等。若關節內強直發生於成人,則因下頜骨已發育完成,故無面容畸形。治療原則為截除骨聯接處的一段骨質,填入肌肉、筋膜皮膚及塑膠帽等形成假關節,因術後易複發,所以各國學者都在尋求不再複發的手術,如喙突移植術(將病人的喙突移植於骨截除處)等。

關節外強直

上、下頜間皮膚,粘膜或深層組織有疤痕組織形成,致開口困難,故又稱為頜間疤痕攣縮。過去以走馬疳引起者最多見,目前走馬疳已極罕見。關節外強直的常見原因是上頜骨後部、下頜骨升枝部的開放性骨折火器傷及顏面各種物理性和化學性的三度燒傷造成的面頰部組織廣泛疤痕。

關節外強直的臨床表現為開口困難或不能開口,但無下頜發育障礙和錯畸形。治療方法為切除頜間攣縮疤痕後用皮片(薄層或全層皮膚)、各種肌皮瓣游離皮瓣(屬顯微外科)修復。

顳下頜關節脫位

多種原因引起下頜髁狀突過度前伸,滑到了關節結節前方(正常關節運動時,髁狀突可滑動至關節結節下方),關節盤被夾在髁狀突與關節結節之間而不能複位。多發生於中年人,臨床上分急性和慢性兩種。以急性前脫位最為常見,如打哈欠、咬大塊食物、嘔吐,關節部或下頜骨其他部位受到暴力打擊時,翼外肌過度收縮把髁狀突向前拉過關節結節,同時升下頜的肌肉群發生反射性攣縮,使髁狀突移動到關節結節的前上方,而不能自行復回原位。使用氣管鏡食管鏡、開口器時用力強猛,也可使顳下頜關節脫位。雙側脫位後表現為開,除最後一個牙可以接觸外,其餘牙齒無咬合,下頜前伸運動受限,耳屏前方凹陷,顴弓下可以觸到移位的髁狀突,言語、咀嚼、吞咽等功能均發生障礙。單側脫位表現與雙側相似,但頦部偏向健側,口歪。慢性脫位又稱習慣性(或複發性)脫位,關節囊和韌帶鬆弛,脫位經常出現。脫位後應即時用手法複位(雙拇指伸入病人口內,置於後下磨牙上先向下壓,再向後推),並固定下頜運動2~3周,使撕裂的關節囊及牽張的韌帶得到修復,以免造成複發性脫位。

參看

關於「顳下頜關節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