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背疼痛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等等都是骨質增生症的臨床症状。骨質增生症又稱為增生性骨關節炎、骨性關節炎(OA)、退變性關節病、老年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是由於構成關節軟骨椎間盤韌帶等軟組織變性退化,關節邊緣形成骨刺滑膜肥厚等變化,而出現骨破壞,引起繼發性的骨質增生,導致關節變形,當受到異常載荷時,引起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症状的一種疾病。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目錄

頸背疼痛的原因

1. 原發性骨關節病是由於年齡增長、長期勞累,導致骨關節退行性改變、韌帶鬆弛肌肉力量下降,關節的穩定性受到影響,關節的周圍形成骨刺,從而引起關節炎

2. 繼發性骨關節病多因關節創傷、發育畸形等導致關節面不平、受力不均而引起本病。

骨質增生症屬中醫的"痹證"範疇,亦稱"骨痹"。中醫認為本病與外傷、勞損瘀血阻絡、感受風寒濕邪、痰濕內阻、肝腎虧虛等有關。

病理組織學改變

1. 病理學:不規則的軟骨損害,在負重區域的軟骨下骨硬化囊腫,邊緣骨贅增生干骺端血流增加及不同程度的滑膜炎

2. 組織學:早期軟骨表面碎裂、軟骨細胞增生、軟骨面縱向裂開、結晶沉積,同時存在著軟骨修復、骨贅增生;晚期出現軟骨的徹底破壞,表現為軟骨硬化、軟骨消失及軟骨下局灶性骨壞死

3. 生物力學:關節軟骨的可伸張性、抗壓力、抗剪切力及軟骨通透性降低。軟骨水分增加,過度腫脹,軟骨下骨硬化。

4. 生化改變:蛋白聚糖的含量(濃度)下降,其分子大小和聚集度改變,膠原纖維的大小、排列以及基質大分子的合成和降解均出現異常改變。

頸背疼痛的診斷

(1)本病患者多為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伴有腰部僵硬疼痛或出現下肢麻木等症状,查體可見部分病人腰椎生理曲度異常;腰椎兩側肌肉壓痛

(2)腰椎X線片的改變(正位、側位、左右斜位),如病人可有腰椎曲度異常、腰椎側彎、腰椎椎體間隙變窄、腰椎椎體及小關節突增生、腰椎滑脫、椎間孔狹窄等改變。

(3)腰椎骨質增生症所產生的各種症状應與多種腰椎疾病鑒別,如腰椎間盤突出症、椎體發肓畸形、椎體腫瘤、腰椎結核等病。

頸背疼痛的鑒別診斷

需與以下症状相互鑒別:

頸背部肌肉痙攣:頸背部肌肉痙攣是頸椎病臨床表現之一,頸椎病又稱頸椎症候群,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症候群、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

產婦頸背酸痛:—些產婦在給小孩餵奶後,常感到頸背有些酸痛,隨著餵奶時間的延長,症状愈加明顯,此謂哺乳性頸背酸痛症。

晨起時頸背部瀰漫性劇痛: 慢性勞損性頸背部筋膜纖維織炎的患者多主訴頸背部(有時包括胸背部)瀰漫性疼痛,以雙肩內側及頸胸交界處為明顯,其特點是晨起時劇痛,活動數分鐘或半小時後即緩解,但至傍晚時似乎因活動過多而疼痛復又出現,且休息後又好轉,此與肥大性脊柱炎相似。

(1)本病患者多為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伴有腰部僵硬疼痛或出現下肢麻木等症状,查體可見部分病人腰椎生理曲度異常;腰椎兩側肌肉壓痛

(2)腰椎X線片的改變(正位、側位、左右斜位),如病人可有腰椎曲度異常、腰椎側彎、腰椎椎體間隙變窄、腰椎椎體及小關節突增生、腰椎滑脫、椎間孔狹窄等改變。

(3)腰椎骨質增生症所產生的各種症状應與多種腰椎疾病鑒別,如腰椎間盤突出症、椎體發肓畸形、椎體腫瘤、腰椎結核等病。

頸背疼痛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1. 避免長期劇烈運動。長期過度的運動是誘發骨質增生的原因之一。長期劇烈的運動可使骨骼及周圍軟組織受力不均、負荷過重,從而導致骨質增生。

2.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避免長期劇烈的運動,並不是不需要運動,恰恰相反,適當的體育鍛煉是預防骨質增生的上佳方法。因為關節軟骨的營養來自關節液,而關節液只有靠「擠壓」才能夠進入軟骨,促使骨骼的新陳代謝。適當的運動,特別是關節的必要運動,可增加關節腔內的壓力,有利於關節液間軟骨的滲透,減輕關節軟骨的退行性改變,從而減輕或預防骨質增生,尤其是關節軟骨的增生和退行性改變。

因此骨質增生康復的方法在於運動,意義在於消除或減輕增生部位的疼痛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功能障礙,最大限度地恢復其生活和勞動能力,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看

關於「頸背疼痛」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