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洪病
A+醫學百科 >> 阿洪病 |
阿洪病(anihum),又稱箍指症,斷指(趾)症。一般在一側某一指趾,尤其是在小趾的第一趾間關節屈側橫溝開始,逐漸發生縮窄,並向側面與背面進行性擴展,形成環形深溝。收縮環遠端指趾頭紅腫呈球狀,逐漸壞死,潰爛,最終完全脫離。
目錄 |
簡介
阿洪病亦稱箍指病(ainhum)、指(趾)斷症,或自發性指(趾)脫離症(dactylolysis spontanea),系熱帶的一種地方病。由於慢性炎症纖維化,環繞趾(指)呈線狀狹窄終於形成指(趾)斷離。
假性箍指病亦稱假阿洪病(pseudoainhum)(圖1),系指某些遺傳性或非遺傳性疾病伴發的趾(指)環狀縮窄。常伴發的遺傳性疾病如掌跖角化病,Meleda病,線狀角化病、毛髮紅糠疹、先天性厚甲症和先天性外胚葉缺陷等,亦可見於麻風病、硬皮病、雷諾症候群、脊髓瘤、凍瘡、外傷、燒傷等。
Wells等將發生於四肢的收縮帶分為4類:①阿洪病;②先天性縮窄帶;③阿洪樣帶並發其他疾病;④外傷引起的繼發性帶。
Neumann將後三者總稱為假性阿洪病,一般伴發於某種遺傳病或非遺傳病,遺傳病包括殘毀性掌趾角皮症,條紋狀掌跖角皮病,毛髮紅糠疹等,非遺傳病包括脊髓空洞症,頸椎病,硬皮病,雷諾病,梅毒等。治療上可進行Z字形手術切除收縮帶,也有報導倍他米松皮損內注射。
病因
病因未明。可能與遺傳素質先天異常,慢性損傷及熱帶地區長期赤足行走有關。或先天性皮膚過度角化、皸裂繼發性炎症和纖維化所致。
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還不清楚。可能與遺傳素質、慢性損傷所致皮膚過度角化、皸裂繼發性炎症和纖維化。
臨床表現
1.皮膚損害開始於第1足趾關節近端屈側或內側出現皸裂橫溝,皸裂處發炎或呈慢性潰瘍,漸擴展成環狀縮窄,趾遠端呈球形,與近端僅一線相連。經過5~10年的發展,終於自然斷離脫落。
2.好發於足趾,特別是小趾、手指亦可受侵。
3.臨床表現趾(指)環狀縮窄帶,類似趾斷症。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皮損特點的特徵性即可診斷。
治療
早期形成收縮環時,可及時進行手術解除或局部試用類固醇激素如倍他米松損害內注射。晚期或嚴重者無恢復希望時可行成形術或截肢術。
預後
經過5~10年的發展,終於自然斷離脫落。
預防
防止創傷感染。
循證醫學庫
|
關於「阿洪病」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