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卷二/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下)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針灸甲乙經》 >> 卷二 >> 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下)
針灸甲乙經

針灸甲乙經目錄

黃帝問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之脈獨動不休何也?岐伯對曰∶足陽明胃脈也,胃者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脈一呼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於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於鼻,藏於心肺,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九卷》言其動,《素問》論其氣,此言其為五臟之所主,相發明也)。曰∶氣之過於寸口也,上出焉息,下出焉伏,何道從還,不知其極也?曰∶氣之離於臟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岸之下,上於魚以反衰,其餘氣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也。


曰∶足陽明因何而動?曰∶胃氣上注於胃,其悍氣上沖頭者,循喉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頷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走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陰陽俱盛,與其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曰∶足少陰因何而動?曰∶沖脈者十二經脈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斜入 中,循 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足下。其別者,斜入踝內,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以注諸絡,以溫足跗,此脈之常動者也。


曰∶衛氣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無端,今有卒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不隨,其脈陰陽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此之謂也。


十二經脈伏行於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脈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六經絡,手陽明少陰之大絡起五指間,上合肘中。飲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則衛氣以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也。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


雷公問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黃帝答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複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血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有寒,則手魚際之絡多青。胃中有熱,則魚際之絡赤。其暴黑者,久留痹也。其有赤有青有黑者,寒熱也。其青而小短者,少氣也。


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乃止,調其虛實。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仆不能言,悶則急坐之也。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病實則手兌骨掌熱,虛則欠KT (音掐開口也),小便遺數,取之去腕一寸半,別走陽明。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在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腕後一寸,別走太陽。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心,取之兩筋間。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 。實則筋弛肘廢,虛則生,小者如指疥,取之所別。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走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 ,上曲頰遍齒。其別者入耳,會於宗脈。實則(音禹)齒耳聾,虛則齒寒痹鬲,取之所別。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窒鼻(一雲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上五寸,別走厥陰,並經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坐不能起,取之所別。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喉痹瘁喑。實則顛狂,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癃閉,虛則腰痛,取之所別。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經上睾,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睾腫卒疝,實則挺長熱,虛則暴癢,取之所別。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瘙癢,取之所別。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俠脊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九墟》無此九字),取之所別。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一身盡痛,虛則百脈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黃帝問曰∶皮有分部,脈有經紀,願聞其道?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陽明之陽,名曰害蜚,十二經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


少陽之陽,名曰樞杼(一作持),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外,以滲於內也。諸經皆然。


太陽之陽,名曰關樞,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少陰之陰,名曰樞儒,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於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部內注於骨。


心主之陰,名曰害肩,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太陰之陰,名曰關蟄,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凡此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客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稟於腸胃。邪之始入於皮也,淅然起毫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 破,毛直而敗也。曰∶十二部,其生病何如?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故皮有分部,不愈而生大病也。


曰∶夫絡脈之見,其五色各異,其故何也?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曰∶經之常色何如?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曰∶其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音皋),淖 則黃赤。此其常色者,謂之無病。五色俱見,謂之寒熱。


曰∶余聞人之合於天地也,內有五臟,以應五音、五色、五味、五時、五位。外有六腑,以合六律。主持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時、十二經水、十二經脈,此五臟六腑所以應天道也。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其離合出入奈何?曰∶此粗之所過,上之所悉也,請悉言之∶


足太陽之正,別入於 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為一經也。


足少陰之正,至 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直者,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此為一合。(《九墟》雲∶或以諸陰之別者皆為正也)。


足少陽之正,或以諸經別者為正(一本雲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里,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俠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系目系,合少陽於外 。


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於少陽,與別俱行,此為二合。


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里,屬於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還系目,合於陽明。


足太陰之正,則別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絡於咽,貫舌本,此為三合。


手太陽之正,指地,別入於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腸


手少陰之正,別下於淵腋兩筋之間,屬心主,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 ,此為四合。


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於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


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


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 ,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


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陽,上出缺盆,循喉嚨,複合陽明,此為六合。



32 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上) | 奇經八脈第二 32
關於「針灸甲乙經/卷二/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下)」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